1978年12月,中共中央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自此,教育工作走出低谷,学校也走上了正轨,并在改革开放形势的鼓舞下,奏响了重铸辉煌的序曲。
自“文革”结束到1979年,学校主要从事于整顿、恢复和提高。如修治被破坏的建筑设施,修理和添置运动器具,重建西厕所,增建车棚等。但更重要的是恢复“重在实验,贵在示范”的教学传统,以期重振雄风。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努力,不久初见成效:1978年3月,学校被定为江苏省重点小学,幼儿园被定为示范性幼儿园。同年10月,庄杏珍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荣获小学特级教师资证,这都是学校迈上新路的标志性信号。
1978年10月,学校制订了教学、总务、卫生、安全等十二方面的管理制度,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又订立了自校长、主任到员工等八种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学生守则。这些改革促进了学校进一步的发展。11月,实行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责任制。自此至今,学校历届党支部书记为:潘毓秀(1978—1984)、吴冠芬(1984—1986)、张稼祥(1986—1993)、徐天中(1993—2010)、朱江伟(2010—2012)、潘一涵(2012—1013)、葛戴丹(副,2009—)。历届校长为:张锦铸(1978—1984)、黄桂娟(1984—1986)、张稼祥(1986—1993)、徐天中(1993—2010)、林红(2010—)。历届副校长为:卫秀珍(1974—1983)、庄杏珍(1978—1984)、吴云霞(1984—1995)、程宗洛(1986—1992)、马揆华(1991—1992)、陶六一(1995—1997)、朱文学(1995—2000)、林红(1997—2001)、曹菊霜(2002—2006)、潘一涵(2002—)、蔡红雨(2005—)、陈刚(2006—)、苏蕙(2009—)、赵洪(2009—)、董越红(2013—)、孟丽群(2013—)。
自1980年代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学校为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目标,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在这阶段的探索中,具有“择优为师”的特点。如语文采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一改“先识后读”的教法;数学采取北京马芯兰教学法所编教材作适当调整;又采上海市编《自然常识》为自然主要教材,并注意发扬“三多”——多看、多动、多说。手脑并用;音乐则学习上海音乐学院马波慧“综合音乐感”的教法,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是金子总会发光,其时学校重又名满学林,国内外有不少团体和知名人士前来参观。国外如加拿大友人琼尤恩女士,老校友、世界名建筑师贝聿铭,日本青叶出版社,日本第二次中国劳动福利视察团,美国广播代表团,日本教师代表团,美国教育机构建筑设计代表团,日本大阪劳动组合总联合会,目本武藏野市市民友协交流团,美国阅读教育代表团等,
国内则有老校友、经济学家吴大琨以及江苏、山东、上海、甘肃等地的教育单位。(见图16)1985年月11 月学校举行八十周年校庆活动时,全国各省市有一千一百七十七名教师前来观摩教学演示。
1991年,学校被苏州市教委定为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后,先后制定了第一轮、第二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实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得管理机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进一步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二轮方案的施行,不但推进了各方面工作,也使学校建成具有“一流设备、一流师资、一流质量、一流校办经济”的目标有了制度上的保证。在学科研究方面,由张稼祥、王之华领衔,与北京景山学校合作进行的数学教学综合改革,就是引人瞩目的一例。(见图17)这项改革对教材内容作了重组,为使儿童牢记算理、算法,运用了把计算编成顺口溜,口诀配歌谱,编故事举例等方法,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从1990年代起,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在实验研究方面加大了力度:一、围绕素质教育目标对课程作研究改革;二、构建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体系,全面指导和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三、开展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四、进行对浸润式双语教学的实验;五、开展对科学取向的学科教学的研究;六、以构建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取得的成果有效度高,被视为小学素质教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其间,校长徐天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徐天中,江苏太仓人。自1993年任党支书和校长以来,为继承并发扬学校的实验传统,本着实践“教育以学生为本,管理以学校为本”的办学理念,锐意改革,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气魄,开拓出崭新局面:1993年年底,他在中国小学界最早提出“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次年学校成为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实验学校。1999年,他又在《人民教育》杂志上提出了“小学校研究大教育”的理念,所谓“大教育”是指在视野、资源、课程、教师、管理六个方面都要有突破性的发展。他上任后带领全校同仁躬身实践,犹如雨催花发,自然繁英满枝。最突出的是,在上述六项研究改革中,取得了“五项率先”的办学成果:
一是率先进行课程改革实验。(见图18)为实现学生全面、和谐、主动、有个性的发展,早在1994年,学校就确定了《新世纪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的课程实验研究》的项目,1997年被列为“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经过七年多的研究实践,在教学目标、教材、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发展评价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之作鉴定的专家组认为,这项研究成果“为全国小学提供了一个依靠科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落实素质教学的范例”,给予了高度评价。自1999年始,学校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科研论著和实验教材:有作为国家“九五”重点图书的《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战略研究》,以及《小学生素质发展评功价研究》《小学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还编有《英语》《数学活动》等四种共三十六册素质教育实验教材,为全国十省市四十多所小学所使用。同时有大量有关论文在《人民教育》等杂志发表。这都表明,在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中,学校走在了前列。
二是率先建立素质教育基地。(图19)2000年,学校在风光秀丽的太湖之滨——市高新区镇湖,开辟了占地二百余亩的“绿野村”,作为苏州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基地。“绿野村”设有科技园、养殖园、种植园和绿化生活区等,拓展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空间。它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主动发展和生动活泼发展创造了全新的载体。在“绿野村”开展的主题设计式学科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增知添能,而且在加强协作、激发创新精神、形成完善人格等方面都提供了正能量。自2000年3月开营以来,已有两万多学生参加了基地各项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是率先建立小学教育集团。(见图20)2003年12月,苏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正式成立,这是苏州小学教育史上的大事。建立这个集团的目的,是为拓展名校发展空间,吸收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实现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段的多元办学体制。集团内实现教师互通,教研互动,活动互学,质量互比,管理互督的生动格局,为提高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时仅以苏州市实验小学和附属幼儿园为基干,后来以合作办学的形式扩大了规模。如2004年创办相城实验小学,2007年创办沧浪新城幼儿园,2011年创办吴江明珠学校。2012年又创办了吴江明珠幼儿园。同时,这种合作形式也扩展到了国外,如2006年在新加坡合办新苏国际学校,2008年在美国合办天桥国际教育有限公司,形成了跨国办学的两大平台。此外,学校于2012年在太仓沙溪镇开辟了自控蔬果基地,与“绿野村”并列为两大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三校、三园、两平台、两基地”的格局,开创了多元办学的新天地。
四是率先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系。(见图21)2003年,学校引进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教育领域引进这一体系,堪称创举。由此学校编制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修订完善了行政管理、教务管理等三百余项规章制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建立起符合国际质量管理要求的现代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IS09000体系以科学、规范、精细著称,要做到很不容易。2004年6月,学校通过了由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及美国认证机构开展的国内、国际认证,最先跨进了现代化教育管理的殿堂。
五是率先在国外联合办学。(见图22)随着中国的崛起,许多国家掀起了学汉语热,尤其是新加坡和美国,华文学习已形成热潮,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学校把握时机,开展了国际教育交流。2002年,学校参加了苏州市“中美中小学教师交换项目”,这在苏州市小学中是第一个参加跨国交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教师先后前往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接受双语、英语培训,同时也推广了汉语教学,从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学校在重视“走出去”的同时,也注重引进优资资源,来加强校内培训。2003年,学校在教育局领导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关心支持下,获得了“外国文教专家聘用制资格”,这在苏州市小学中也是为数不多的。通过培训,教师无论在语言交流方面还是课堂教学的能力方面,都有很大提高。2005年,学校选派教师赴新加坡交流,与新加坡南洋小学结为姐妹学校,并共同商定在新加坡成立一所推广苏州市实验小学教学经验的学校——新苏国际实验学校。2007年,学校派教师赴美国了解对方华文教育的情况,又搭建了与美国华文教育交流的平台。2008年,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与苏州市实验小学等教育机构合作的天桥国际教育有限公司在美国波特兰市注册。这就是上述“两平台”的由来。
2005年11月,学校举办了为时三天的百年校庆活动,展示了一个世纪的办学之路及其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是百年实验教育的一次大检阅,活动圆满成功。(见图23)

2010年9月,学校从新市路迁往人民桥南,端文路1号校区。学校占地八十亩,建筑面积六万四千余平方米,拥有完备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有六十二个小学班,十八个幼儿班,共三千余名学生。
当然,更突出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果,因此不但深受社会推崇,在全国范围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而且被国家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专家誉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范例”。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教科研先进单位、德育先进单位,获得江苏省模范小学、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还被命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和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实验学校、全国优秀校长培养基地等,成为中国名校之一。
小学校卓然列为国家名校,它是当之无愧的:百余年来一脉相承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坚持不懈的教育实验研究,求真求实求精求新的办学精神,凝聚成了学校“诚信、仁爱、睿智、强健”的校训,“团结、合作、求真、创造”的校风,“勤奋、坚韧、灵活、合作”的学风和“实、精、活、新”的教风,显示了它的核心价值。再回顾百余年来的办学历程,学校人才辈出,涌现了俞子夷、吴研因、沈百英、黄寰清、庄杏珍等一批又一批全国知名的教师,向社会输送了两万多名合格毕业生,其中有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胡绳、著名经济学家吴大琨,以及十几位两院院士和政界、商界知名人士。旌旗如林,业绩喜人复骄人。近年来的成就已见上述不赘,这里仅以学校编撰的丰多著作来说,亦可见其深入探索的一斑。其中《中国名校丛书 苏州市实验小学》《小学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小学质量管理体系建构与应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战略研究》《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研究》等十余部教育专著都已陆续出版,为教育界所瞩目,并分别获得了省、市社会科学成果奖。此外,学校教学成果也连获奖项:其中“图式理论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这是一棵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这是一首穿越沧桑的教育史诗。这是苏州市实验小学在文化古城南郭唱响的一支壮歌。歌声嘹亮雄浑,但它只是教育现代化的前奏,未来正在期待它更加动人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