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主办的“AI与新教学工作坊(第一季)——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在苏州市实验小学成功举行。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教育界人士近200人参与,聚焦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深度探讨如何在AI时代“把学习还给学生”,推动AI在赋能教育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苏州市实验小学校作为承办单位,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场地与资源保障。
跨域共探智慧教育
活动期间,来自香港和内地的教育工作者围绕“把学习还给学生”这一核心理念,分享了丰富的实践案例与前沿观点。香港真光中学资讯科技主任夏志雄介绍了运用POE自建Chatbot实现个人化学习的经验,借助AI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路径;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书记卢晨分享了学校从数据化教学迈向数智化教育的历程,利用AI助力师生成长;苏州市实验小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陈晓超分享了AI赋能时代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以扎实的校本实践引发学界高度关注。
陈晓超老师在报告中系统展示了我校正在投入使用的"AI Classroom"高品质课堂诊断分析系统。通过采集课堂音视频数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结合教育学理论从多个维度对课堂进行诊断,该系统可生成包含S-T课堂互动图谱、Rt-Ch教学模式矩阵等12项课堂教学专业诊断报告。以某数学课堂为例,AI系统精准捕捉到教师讲授(21分15秒)与学生活动(15分44秒)的黄金比例,并可视化呈现师生对话的思维流动轨迹。“这些数据不是冰冷的评判,而是为教师提供一面‘专业镜子’。”陈老师强调,通过40余次迭代优化,该系统已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如:将启发式提问比例提升至58%,学生长时段表达机会增加3.2倍等。这些案例展示了AI赋能教育教学的多样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AI赋能港陆 共育人本教育
此次活动也是香港与内地教育交流的重要契机。香港大学荣休教授程介明、香港教育学院副院长罗陆慧英等众多香港教育专家,与内地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I在教育中的应用。他们分享两地在AI教育方面的实践成果,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教育理念和经验的交流融合,为AI赋能教育教学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特别强调AI赋能学习绝非在旧有学习模式下进行数据控制、对教师和学生的控制,而是坚持以人为本。AI在教育中的应用旨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和资源,帮助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AI辅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探索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把学习还给学生”,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深悟AI启示 共践教育新程
做大会分享的陈晓超老师表示:本次活动中,通过倾听香港和内地多位嘉宾的案例分享,圆桌讨论及工作坊学习,收获的信息量巨大。我首先深刻地感受到AI时代已经敲开了教育教学的大门,已经在撬动着原先教与学的方式。其次,AI时代下,我们要主动拥抱、辩证思考,让AI真正赋能教学。最后,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终点,而是教师实践探索之路的起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主动摸索,并将学习所得分享给周围的老师,大家一同进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会的本校科学教师胡方平表示:经过两天的深度学习,我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有了更系统的认知。尤其是众多一线教师呈现的示范性案例,既展现了智能技术破解传统教学痛点的创新解法,更启发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多元可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呈指数级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教育工作者更应主动拥抱AI技术浪潮,通过系统性学习构建智能教育素养,将AI工具转化为教学创新的新质生产力。我们不仅要借助智能平台实现精准学情分析、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更要深挖AI在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构建多维能力评价体系中的潜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减负增效"的教育本质。这种教育新范式的构建,既需要教师以开放姿态完成从"经验型"到"智慧型"的专业蜕变,更期待我们共同探索人机协同的最佳实践模式,在守护教育温度的同时,为每个学习者铺设适切的发展轨道。
参会的本校美术教师石岚表示:本次活动让我了解了AI教育的发展现状,更新了理念。我非常喜欢工作坊的学习模式,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老师共同学习、交流、探讨。特别是来自香港的夏志雄和郑淑华两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生动的案例和细致的指导,让我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操方面有了很大收获。我学会了在AI平台上自建智能体,将AI工具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助手。我会将这项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智启教育新程 赋能人才未来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AI赋能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探索,相信AI将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教育教学朝着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