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 百年辉煌
发布时间:2005.09.16  浏览次数:12018

钱锡铭

“沧浪亭畔,古学宫旁,梧桐杨柳门墙。兄弟姐妹,朋友先生,读书工作都忙。……”悠扬的歌声传唱了整整一个世纪,今天听它仍感觉亲切异常,因为今年是我们苏州市实验小学的百年华诞,这首校歌唱出了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心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心灵,也谱写着一页又一页美丽的篇章。回顾学校百年走过的历程,不管学校几度磨难,校址几度变迁,人员几度聚散,但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科研兴校的执着,真可谓是:“百年风雨铸名校,痴心不改科研路。”在这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心潮澎湃,请允许我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学校百年沧桑,也记下学校百年辉煌,让历史在这一刻凝结,让心绪在这一刻飞扬。

历史篇:历史给人厚重,让人自豪

前清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一(即公历1905年11月27日),在苏州宋代名园沧浪亭畔(今苏州医学院校址),一所名为“江苏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开学了。尽管校舍仅十间,学生六十余人,但一所名校诞生了。说起它创办者可谓大有来头:一位是江苏巡抚端方。在前一年(1905年)7月,他就紫阳书院旧址创设江苏师范学堂,第二年又拨银二千二百两,在操场之北建筑附属小学。另一位是帝师罗振玉,是“甲骨四堂”之一的大学者。这样两位高官、学者,何以热心办一所小学堂?其意可深哪!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但一股学习西方所长,扬中国之威的思想留在有识之士心中。端方、罗振玉希望通过兴办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提升中国实力。所以,罗振玉亲任学校堂长(即校长),学校开始的科目也不同于私塾,为西方课程。可以说,我校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的现代小学之一。

民国元年(1912年),江苏师范改为省立,附小亦同为省有,改名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与陶行知、叶圣陶同一辈的教育家杨保恒、俞子夷、吴研因先后出任一师附小的主事(即校长)。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学校进入了第一次辉煌时期。

杨保恒、俞子夷、吴研因都极其注重对教师的遴选,选拔一批留学欧美、日本,对小学教育有相当经验和研究的专家进入学校,像周维成、李凤鸣、沈百英、苏顽夫、王德修、吴雨玉等一批名师的任教,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在他们的倡导下,学校借鉴西方先进教学法进行广泛的教育教学实验:个性研究、设计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道尔顿制、葛雷式编制……一师附小成为世界最新教法的实验场、推广地,也成为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校之一。

针对旧课本内容贫乏、缺少童趣的不足,俞子夷、吴研因开始编著小学教材。1916年,俞子夷编写出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小学算术教材——《初小新体算术》。同时,吴研因先生主持、各课教师参加编写小学各科教材,教材文字一律改用语体文(白话文)。这样,经过几年的努力,由吴研因主编的《新学制小学国语教科书》、《小学历史自习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等小学教科书、教师参考书和儿童课外读物风行全国。小学教科书改用语体文,在小学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标志着巨大的进步,有着里程碑的性质。他还领导教师自制各科教具,向全国小学推广应用,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

在教材、教法研究的同时,俞子夷、吴研因对传统的命题考试进行了改革,代之以测验。俞子夷主张实测技能基于知识,计算与解题均有知、能二者相互促进,从而发展思维活动,使达到信笔直书或脱口而出的程度。他编的《小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1918年)是我国自编的最早的一种教育测验。后来,他把这阶段和在高师附小继续研究的成果编成《小学算术混合四则测验及说明书》等五种算术测验,还有《小学社会自然测验及说明书》、《小学缀法测验量表及说明书》等,在当时均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甚至称之为考试革命。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验,一师附小学生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1918年10月,在吴研因亲自拟定了《儿童自治组织大纲》,比照市自治组织,定名“三尚市”(尚智、尚仁、尚勇)。1919年1月,组织临时政府、临时议会、裁判所。2月,“三尚市”正式成立,召开第一次市民大会,选举市长,设立市民大会、市民代表会、市政府行政委员会等组织,下属巡察团、学艺馆、周报社等九部,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以后,儿童自治的组织推行各地,对中国的小学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和1921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禄先后两次来校视察。杜威对学校实验他的“设计教学法”所取得的成绩赞不绝口,说找到了“知音”。他们对学校教育科研和“三尚市”的组织大加赞赏,盛赞学校“堪称与欧美一流小学并驾齐驱”。

1922年1月,吴研因先生离任,另一位教育家施仁夫先生出任学校主事(校长)。施仁夫先生在学校任校长之职长达22年之久,在他的领导下,学校进一步发展,展现了第二次辉煌。

施仁夫校长在继续进行教法实验(设计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文纳特卡”学习法、符号订正法)的同时,把眼光提升到课程的改革上,开始进行小学各课课程实验。1930年5月,学校的《小学实验课程》出版。全书分党义、文学等12个科目,以学科为纲,融各科教材与教法为一体,包括设置课程的目标、选材标准、教材纲要、教学条例、教学实例和毕业最低限度六个部分。其中,目标、标准、纲要是学校编制课程教材依据和准绳,条例是运用各种教材的方法,实例为教材本体,毕业最低限度观定了学校对一个小学毕业生的最低要求。此书在当时影响很大,为后来教育部制定小学课程提供了一个蓝本。

    课程、教法实验及“三尚市”组织的成功,让学校成为名闻遐迩的名校。但施仁夫先生不满足现有成绩,他又开始了新的研究——对学校管理的探索。学校的《小学行政组织》(书名要确定一下)的出版,代表了当时小学学校管理的最新成就,对当时的小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34年8月,学校改名“江苏省立苏州实验小学”,为省教育厅直管。抗日战争爆发后,施仁夫校长制定了《非常时期教学大纲》,并得到了推广。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抗战做贡献,成为了学校训育(即德育,当时称训育)工作的重点。苏州沦陷前夕,施仁夫校长带领几位教师冒着危险,把学校宝贵的资料送到太湖西山收藏。1938年7月,学校迁至上海福州路。1941年,日寇侵入上海租界,学校被迫停课。抗战胜利后,施仁夫校长于1945年10月回苏州,召集师生修复被战火毁坏严重的校园。在建校同时,学校开展了中心单元教育、小问题实验、分科研究、专题研究等教学实验,仅用了两年时间,学校又回到了战前水平。1947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教育参观团来校参观,对学校战后恢复之快,教学水平之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改名为“苏州市实验小学”,瞿芑丰、嵇同耀、汪詠沂先后任校长,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学校在五六十年代出现了第三次辉煌。学制的试点为新中国学制制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幻灯教育教学,首开了电化教学的先河;黄寰清老师的活页复式教学法,给广大农村学校以极大的榜样;一代名师庄杏珍、史芸莲的教学更让人叹为观止……

“文革”时期,学校遭到了冲击,领导、名师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学校大量宝贵资料被付之一炬。但在这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学校老师仍坚守岗位,还自编语文教材,进行“三算”(口、笔、珠)教学研究。“文革”结束后,学校老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校恢复工作中去,进行了两轮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了教育机制,进行了多项教学实验,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对比学校历史上的辉煌,这段时间,只能算是学校发展相对的低谷。

回顾学校的发展历史,给人厚重之感,作为实小人更感到无比自豪。

现在篇:思想需要放飞,需要创新

历史车轮进入了90年代,中国的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992年2月,另一位对学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徐天中校长走马上任了。徐校长是一个务实、爱思考的人。“如何让学校走出低谷,重新站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潮头,重显昔日辉煌?”他沉思着。他一头扎进了学校的历史资料里,尽管很多资料在“文革”中遭毁坏,但学校发展的一条清晰之路呈现在他面前:那就是——科研兴校。找到了方向,徐校长欣然了,但要搞好教育科研,首先必须选准科研方向,把什么作为突破口?徐校长进一步思考着。时值“素质教育”开始深入人心。对于“素质教育”,徐校长有着自己的理解: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本教育。这个“人”应该包括两类:一是学生,二是教师。学生是学生教育的根本,学校的一切都应该为了学生。而培养人就需要尊重人,每个学生是最终要走到社会上的,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家庭、文化、环境影响的差异,每个学生又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所以,让学生全面、和谐、有个性的发展,应该是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同时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是教师获得发展的舞台,也应成为教师学习的社区。而培养教师同样要体现以人为本,必须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人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学校应该为每一个教师创造公平的教学环境,每一个教师的生命都应该在学校这一块天地里获得舒展,让他们能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人生。所以,学校的制度应该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引导教师将工作与自身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促使自己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纵观我们学校发展的历史,鲜明地体现着“人本观”的重要。

除了“人本观”,徐校长脑中还有一个“校本观”。也就是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不照搬别人,形成自己的东西,有个性和特色。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的要求,更新思想观念,重新组织和运用资源,给社会提供优质服务。而校长的智慧管理就在于找准自己学校的特色定位,将学校各项工作统领集成,使特色有机地渗透其中。与此同时,有效地激活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及有关人员的智慧潜能,形成具有强韧生命力的社群,共同建构充满活力、个性鲜明的学校特色文化,提升学校内涵,打造学校品牌!

那么,以什么为平台,让学生和教师的素质得以最大的提高,使学校形成最鲜明的特色呢?徐校长还在思索着。

这一年,中央教科所的几位领导、专家来学校视察。座谈时,徐校长的思想和专家们进行着热烈的碰撞,大家惊讶地发现,在很多问题上,彼此有那么多的共识,一条线索逐渐清晰起来:把素质教育与课程结合起来,让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让课题作为学校再次腾飞的平台。经过反复认证,《新世纪小学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实验研究》课题诞生了,其核心思想是“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它作为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受到了各方面广泛的关注,学校又一次人们关注的焦点。

伴随着《新世纪小学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实验研究》课题,学校制定了未来办学蓝图,把建设“一流教育观念、一流师资素质、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育质量、一流办学条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作为学校办学总目标,确立了“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优化管理为保障,以发展校办经济为依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办学思路,努力探索城市实验小学的办学模式。“小学校研究大教育”,这是徐校长的口号,也是全校员工的心声。

在徐校长的主持下,一个个有创新意识的制度、措施很快诞生了,学校在课题的带动下,朝着现代化名校跃进,又一次步入了辉煌。

1. 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构建现代化教科研体系

徐校长说:“我们提出‘科研为先导’不仅是口号,更需要有配套的制度来保证。”他亲自参与,从下面三方面构建起现代化的教科研体系。

(1)创立开放的集约型教科研网络。学校积极建设学校科研网络,建立以教科室为依托的教科研中心,聘请教科员、扶植科研骨干,组织校内各级实验课题,形成在总课题统摄下的小课题、大面积的课题结构。同时,加强实验资料积累,创建教育信息资料中心,及时帮助教师总结、推广教科研成果,在实践中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在此基础上,学校以《新世纪小学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实验研究》这一总课题,进一步创设开放的集约型科研模式,积极引入外部科研资源,聘请中央、省、市教科部门及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与课题学校相沟通,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开放式、集约型的科研网络。

(2)设计素质化课程体系。根据“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和“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这一指导思想,在保持学生课时总量、控制学生作业量的前提下,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特征出发,学校增设了微型课、弹性课、训练课、艺术科技大课等特色课,同时,改革学科课程、规范活动课程、丰富环境课程,努力建立“学科”与“活动”,“分科”与“综合”,“显性”与“隐性”,“必修”与“选修”,“常规”与“微型”相结合的整体和谐的课程结构体系。与此基础上,学校与中央教科所合作编写了《自然科学常识》、《社会》、《英语口语》、《数学活动》等4门课程36册教材及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受到了专家和实验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3)探索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落脚点。我们在构建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以及学生素质发展评估体系的同时,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超前性、低负荷、高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的探索。学校要求教师注意强化备课在课程内容素质化教学目标的主导作用;强化各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与渗透;强化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如“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自能型”阅读教学模式、数学“双线型”教学模式、英语“交际型”教学模式、社会“体验型”教学模式、美术“审美型”教学模式、自然“双向式探究”教学模式等等。

2.以教师培训为关键,构建现代化师资队伍

徐校长常说:“教师就像一盏灯,需要经常‘充电’,这样才能保持明亮,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学校把教师培训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采用多种途径,建设一支讲奉献、能科研、善教学的教师群体,构建现代化师资队伍。

(1)设立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由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学校教师的指导、培训和管理工作。同时,学校制定了教师继续教育五年规划,明确了教师培训的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提出了培训目标和规格,确定了培训的原则和方法,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作为学校日常的重要工作之一。

(2)“135工程”和“推扶二步走”。学校对新教师严格实施“135工程”,即一年过基本功关,三年过课堂教学关,五年过教材关。为使学校较快拥有一支思想坚定、素质稳定的科研骨干力量,学校还实行了科研“推扶二步走”。“推”即推出一支科研排头兵。聘请具有开拓意识和攻坚力量的教师为兼职教科员,集中攻研几个重点课题,获取有推广价值的成果,以增强全校教师从事教科的信心。“扶”即扶植一批科研小字辈。学校定期组织拜师活动。一张师徒“合同”,把两代教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选课题,同搞设计,共做实验,共做文章,目的只为“青出于蓝胜于蓝”。

(3)实验教师培训会。学校按照面向全体教师,突出骨干及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以课题实验为纽带,有计划、分层次地开设实验教师培训会,邀请校内外教育教学专家作讲座,传授教育科研方法,介绍国内外前沿性课题和信息,同时进行具体的实验指导和探讨,努力使实验教师“培中有研,以研促培”,提高其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在校内培训的基础上,又组织了多次课题实验学校教师培训会,以促进课题实验的有效运作。这些培训会,受到了实验老师们的普遍欢迎,大家说,培训会安排紧凑、密度大,收获也颇大,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研究机会。

3.以优化管理为保障,构建现代化教育管理机制

徐校长认为,一所学校能否达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取决于学校是否有一套高效的管理机制。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管理也是一门艺术。他在构建现代化教育管理机制上有着一些独到之处。

在用人上,徐校长善于慧眼识人,合理调配,将每个人用在恰当的岗位上,即做到“智慧用人,用人智慧”。对于事业型教师,他还特别为其创设良好条件,铺设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管理上,徐校长的“线面协调”和“刚揉相济”更是让人心服口服。

所谓“线面协调”是指注意处理、协调好学校整体与部门局部、科室与科室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长及社会之间等各方面的关系,使其良性运转,互为促进。

“刚柔相济”的“刚”是指执行规章制度必须严格,要有“刚性”。学校健全、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校长,是老师,还是学生,谁违反了规章制度都要受到相应处理。为使老师们尽快进入能科研境界,学校还制定了《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证书制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教师继续教育奖励制度》,并对教师提出科研工作的“四个一”任务:即每学期每位老师要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记一篇读书笔记,参与一项研究课题,写一篇有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这些“刚”性指标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实际的达成性,逼迫老师们去学习、去思考、去总结、去提高。“刚柔相济”的“柔”体现在学校注重教师良好心态和心理素质的疏导上,学校大力提倡“风雨同舟,团结奋进”的精神,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健全民主的管理机制,提供机会让教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通过教代会、座谈会、个别交谈等多种形式与教师沟通,了解其心声,激励其奋进。学校倡导老师要做“十心教师”,即:对事业有信心,对学生有爱心,对工作有恒心,对岗位要安心,对人要诚心,对同事要关心,对成绩要虚心,对名利要清心,办事要公心,要让政府、家长、社会放心。

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有效地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资料管理以及校园管理向科学化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益。

5.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构建现代化教育环境

徐校长常说:“一所现代化的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不仅仅要有现代化的硬件设施,更要有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我们绝不能忘记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因为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充当着特殊的教育者的角色,是塑造完备人格的必备条件,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富有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的基础,也是师生整体素质和美好形象的体现。”

学校大面积地改善办学条件,新建综合大楼,建造了塑胶操场、室内体育馆(内设游泳池)。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了中轴贯通、两翼对称,景中有景、景外有景格局;校园绿化也日趋美化,做到平面绿化和垂直绿化相交、树木与花卉并存、盆栽与地栽互补、大片绿化与小景结合,校园四季常绿、月月飘香。学校被评为“花园式学校”。同时,学校的宣传橱窗、墙报,发挥着无声的教育功能;名言警句,引入思索和联想;教育标语,洋溢着鲜明时代的气息。红领巾广播和小电视台也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处在这和谐、宽松、优美的环境中,耳濡目染,陶冶了美好的情操。

学校大力美化校园的同时,制定出“一日常规”、“三清二齐”、“三不二要”等多项规范,形成学生自我教育阵地。另外,学校还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少年军校,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学校教育,优化育人环境。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塑造了人。今天,走进苏州实小,看到的是花园般美丽的校园和文明热情守纪的学生。物态环境的优化与精神状态的优化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统一。

徐校长的目光还不局限于校园,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和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接触、亲近大自然,在他是亲自策划、领导下,学校在风光秀丽的太湖之滨,建造了一座集劳动、观赏、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践基地——“绿野村”。基地占地近200亩,由养植园、种植园、科技园、多功能综合楼、绿化别墅区、山顶观景台等组成。学生可以在基地中生活、劳动、学习、实践。基地的建成,从空间上打破了学校围墙的限制,拓展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为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提供了载体,创造了条件,成为了一块素质教育新阵地,并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体系,成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典范。现在,基地已被列为苏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苏州市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青少年活动基地。

6.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现代化的一代新人

多年来,徐校长的“人本观”成了全校老师的共识,“人本精神”已逐渐成为学校的人文内涵。对应课题要求,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对小学生各项素质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构建出小学生素质发展目标体系,主要分体质体能素质、个性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审美塑美素质和特殊才能素质七个方面。再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学科,制定出各年段、各学科的具体的素质发展目标。在此同时,学校还构建了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估体系,设计了《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和《学生素质发展学校家庭联系卡》。这两大体系的推出,全面、准确地记录学生素质发展情况,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它们也能使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子女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情况,改变以往成绩报告单只有几个分数,看不出孩子具体的学习状况,从而避免了只用分数下结论的现象,也有利于家长更好地与学校、老师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而言,它们能使其全面了解自己,做到自我检查、自我督促、自我教育,培养其自我学习、自我控制的能力。小学生素质发展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着眼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这两项教育成果,在当时为首创,受到了专家、老师、家长、学生及社会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全面发展打基础,培养兴趣促特长”是学校的一个口号。徐校长对它的解释是:“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和谐的提高,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特别不能忽视的是引导学生学做真人,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提高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积极促进其特长的发挥,培养有特长、有能力、爱思考的一代新人。”在这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将校内外教育资源充分纳入到学生的活动领域,确立了少代会提案制度,组织学生对学习、活动以及学校工作献计献策;建立班干部培训制度,定期举办“队长学校”、假期“队干部学校”;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制度,设立学生文明监督岗、卫生纪律监督岗、以及“红领巾信箱”;建立校外德育基地活动制度,定期开办“少年军校”、组织“社区服务小队”,定期到学校的劳动基地学习、实践;建立了由学生自己负责采、编、播全程管理的红领巾广播站、校内电视台;借鉴我们历史上的“三尚市”组织的经验,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团体——苏州市实验小学苗苗艺术中心,下设新芽文学社、学田书画社等六个社团,定期举办艺术节、歌舞节。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发展。今天在我校,你看不到只会死做练习题的应试式学生,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两项“绝活”。学校还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能达到“七个会”:会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会写一手好字、会弹奏一件乐器、会操作电脑、会游泳、会做简单的家务、会用常用英语会话。很多中学的老师反映:实小的毕业生,素质好、能力强,思维敏捷,富有创新意识。这是对学校素质教育实验的最好评价。

经过几年的反复研究和攻坚战斗,《新世纪小学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实验研究》课题取得了成功,一系列科研成果相继问世,出版了《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战略研究》一书(苏州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10月出版);《人民教育》杂志在1999年第11期上,以《小学校研究大教育》为题专门介绍了我校的教育成果。学校声誉如日中天,一大批青年教师在科研中锻炼了胆略气魄,锻炼了思维的高度与深度。“小学校办大教育”这句徐校长的豪言壮语真的实现了。

徐校长没有停留在成功的喜悦中,他又开始了新的思考。“面对新世纪,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有新的变化,我们这些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人,应该为新世纪的教育献上怎样的一份厚礼?”他常常这样问自己。10年的校本管理,他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其中也暴露出了教育制度上的一些问题,怎样让学校管理更深化、更科学?他思索着。他的视野越过了学校,从世界上很多成功企业的高效管理中寻找原因。渐渐地,他的眼光明亮了,思维清晰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逐步形成:把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学校管理,构建科学的学校管理体系。这一思想具有前瞻性,也具有挑战性,目前中国还没有成功的范例。2003年,在徐校长的主持下,学校的这一课题正式启动。一批专家、学者和学校的老师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两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学校的教育管理迈上了新台阶,一本专著正在完成……

徐校长还在思考。他告诫自己: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学校有百年历史,具有强大的教科研优势,做出成绩是应该的,更应该肩负起“由点带面”的使命。这也是我校历史上的传统。他积极与联宜学校互访交流,派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传经送宝”,派骨干教师去外国进修,回来指导更多学校的老师……在这过程中,一个新的思想形成在徐校长脑中:能不能建立一个教育集团,通过集团化优势,带动一批学校走向成功,走向辉煌。他的想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教育局领导的支持,2003年,苏州市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小学校构建教育集团在苏州是第一家,在全国也未听说有。但徐校长带领实小人肩负起了这一挑战性使命,创新教育载体,拓展学校发展空间。两年来,先后加入教育集团的苏州虎丘区实验小学和苏州市相城区实验小学的教育质量得到了飞跃。教育资源的互补,集团化管理的实施,使教育集团这一新生事物体现出无限的魅力……

展望篇:成绩代表过去,启示未来

百年是一种期盼,百年是一种向往,百年是一种骄傲,百年是一种张扬!

近十多年来,学校在徐天中校长的带领下实现着快速高质地发展,展现着一次次辉煌。学校声誉如日中天,获得了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德育先进学校、文明单位、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实验学校、省实小、省模范小学等一系列称号。今天,学校的“以学科教学为主,结合沙龙活动、兴趣活动、业余学校教学活动、基地学科综合教学活动、网络教学活动、家庭教学活动”的“一主六辅”的教育新格局,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学校仍然是那样地春光无限。我们有理由相信,正在进行中的“学校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课题和教育集团模式一定会取得成功,它必然会给中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一定的推动。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成绩代表过去,也启示未来,实小人一定不会辜负历史的重托,在学校所迈入的新世纪中,取得新的成就,创造新的辉煌!

“沧浪亭畔,古学宫旁,梧桐杨柳门墙。兄弟姐妹,朋友先生,读书工作都忙。……”校歌那悠扬的旋律涤荡学校百年的沧桑,也见证着学校发展的一次次辉煌。百年是巨大的财富,它使这块育人的土地丰润厚实;百年是一面旗帜,行进在教改的潮头浪尖……藉世纪厚积之力,承百年进取之魂。新的篇章已经开始挥毫书写,承袭着水乡天堂之灵气,润人之智慧,承袭着生生不息对发展的渴望,背负着对桃李芬芳的誓言的承诺,学校的新百年历史必然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