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画家——卢梭
发布时间:2017.05.22  浏览次数:4086

        没有人偷得去卢梭的方法,在如此广阔深远的作品前,批评是软柔无力的。
                                                                                                                                          ——罗杰 –夏图克《卢梭》
     

        19世纪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机器逐渐取代了人的手工劳动,一切都更便利,舒适了,但紧张的生活,工作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大家开始设法逃出空气凝重的现代文明,寻求朴素的原始生活气息。

        卢梭正是这一时期的画家,他未曾受过专业绘画训练,也不懂得当时的绘画潮流,他不属于任何一派,他只是他自己。而正是这种天真朴素,充满原始气息的独特画风确立了卢梭在西方现代美术中的地位。

      1844年5月20日,亨利-卢梭(Henri Rousseau)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半岛西部的拉瓦尔(Laval)市。卢梭的父亲是个洋铁匠,家中生活并不宽裕。据说卢梭读中学时,在作文,素描及声乐方面都表现出色。 1871年,卢梭进入巴黎市政当局的海关处,开始了长达22年之久的收税员工作。平凡,单调的工作没能磨去卢梭天性中美好的一面。工作之余,他尽量利用空闲时间,练习绘画和音乐。那时,他是一个忠实的星期天“画家”。朋友,同事,邻居,巴黎街市的风景充满了他的画面。他在手记中曾写道:除了自然以外,没有老师。卢梭25岁时结了婚,他的家庭生活非常不幸,七个儿女中只有一个孩子长大成人,而他的妻子在38岁时去世。            
      妻子的去世促使卢梭走出家庭生活,放弃乏味的工作,全心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绘画艺术中。1893年,他从海关退休,从此真正的画家卢梭诞生了。
      在1890年卢梭创作的《我本人-自画像-风景》一画中,画家头戴贝雷帽,手持画笔和调色板,板上刻有他前妻和现任妻子的名字。
      心底纯真似孩子的卢梭能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到美好,塞纳河,码头,大桥,林荫道这些司空见惯的景物深深地吸引着他,他从来感受不到现代工业文明带给人的压力,他的笔下永远是宁静,轻松的星期天。
纯朴热情的卢梭在爱情上更是痴迷,执着。在第二位夫人去世之后,60多岁的卢梭爱上了一个50多岁的寡妇。为了送贵重的礼物给她,卢梭拼命地挣钱,并且还要朋友们做出书面证明,证实自己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可是这位缺少情趣的寡妇骄傲得像个18岁的少女。始终没有接受这位痴情艺术家的爱情。
卢梭在他去世的前几天,还给这位寡妇寄去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情书,希望她来看望他,但没有得到回音。
     1910年9月2日,卢梭因血毒症孤独地死在病房中,结束了他单调而丰富的一生。
亨利·卢梭的画迎面而来的时候,让人有一种嘎然而止的停顿,仿佛眼前是一扇贴满图案的门,凝视许久, 小心翼翼地推开,然后才能慢慢地进入。他的画有很抢眼的稚拙味道,而这种稚拙又以童话般的暖意把我们的心灵逼入世俗之外。或许以为,画家涉世太深,又对尘世感到疲惫,才自甘隐藏到这样一片艺术的天地之中。又不知他为何对南方的素材如此多情:丰沛的热带雨林,纯净的色泽,袒露的肌肤,赤足舞蹈的姿态……画面的主题多是玄秘的:夜幕下的款款爱情,湖边幽暗的弄蛇女,密林中端坐的猴子,宁静的搏杀与平和的战争……也许他的天性中有热烈奔放的情感,而天然率真的个性又使生存遭遇了更多的磨难,于是他要创造另一个可以让生命自由飞翔的世界——一个超现实超物质的童话世界。
日光与月光总是画面里温柔的遥望者,在岁月之手的抚摩下,有一种穿透时空的力度。他极度地借助那些丛林来安放主题,用深深浅浅的绿,深深浅浅的红,深深浅浅的蓝……他在画布上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排列,一层颜色一层颜色地迭加,布在其中的麋鹿、熊、老虎……都是内在性征的代言体。明明是战争和杀戮,明明是血腥和荒漠,明明是焦虑和等待,明明是邪恶和恐惧,却被他做得那么优雅而平静。福祸相生相伴,物景奇妙嫁接,像蒙太奇的手法,而背景的深处,却有看不见的手在明明暗暗地牵引着我们的情感和思维,也透着对命运之神的期待。
月色里的非洲沙漠格外诱发人的无助。女人华丽的衣裳打破了夜的清寒,她安详地躺在一把曼陀林的边上,表情和夜融为一体。一只健壮的狮子正圆睁着眼睛靠近她,还低头触摸她的呼吸。可是女人毫无察觉,他在梦呓中根本无法感知观者的惊骇《睡眠中的吉普赛女人》)。卢梭就是这样,他要把人世间无法相融的对抗温柔地安放在一起,甚至还让它们对话。这就是他的童话世界,也是全人类的童话——是由艺术而对命运的终极关怀。
我们无法从画面里看到光与影的变化,也不易从中看到深层次的透视感和生活的场景,艺术在这里有了反传统和流亡的性质,是一股逆流而上的激情。这位 “素人画家”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也因而不懂得墨守成规。他以一个艺术家奇特的喷薄天赋借想象的指引以形成梦的逻辑来构思画面。在十九世纪法国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接踵而至的年代,毕加索、马蒂斯、高更等大师迭出,而却他自成一统,以充满暗示、诡秘,充满背离意象与装饰意味的自然主义原始风味独行特立于学院派的画坛。
       卢梭的绘画史本身也极具传奇的色彩:一个铁匠家庭出生的海关税员,过了几十年平凡的职业生活后,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已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绘画,爱得那么心无旁骛那么无可救药。他要用绘画为人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成就解构和重新结构世界的途径。生与死,喜与悲,爱与愁……都在他自己缔造的理想意境中行走着诗意的温度。他在丹枫白露之地支起了画架,也支起了不属于那个时代,不属于印象派,而只属于他自己的孤寂时光。而因为绘画,这位天真的老画家两次失去妻子,生活十分贫寒。他单身一人住在法国离蒙马特尔不远的贝莱尔街,在他家门上,张贴着用硬纸板制作的这样一张小布告——家教:素描画,油画,音乐,收费低廉。一边是关于梦幻图景的美丽,一边是现实生活的苍凉,艺术就是这样,它在带领你飞升的时候,又要你为此付出殉道者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