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规范的学习
发布时间:2011.12.27  浏览次数:5252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一步深化、思考,对教学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进行推敲,从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两方面进行梳理,内容如下:

一、课堂教学。

(一)课前准备。

1、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读数学教学大纲(旧教材)以及《数学课程标准》(新教材),以先进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全面熟悉本学期教材基础上,弄清本学期教材在小学阶段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纵向编排和横向编排以及教材编排的意图。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找准本课教学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关键,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设计不同程度的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设计不但要考虑教师的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教法和学法的融合,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各环节的过渡,怎样做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意识引导下无意识地学习,有意义地度过35分钟的一节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教具和学具等课前准备工作要到位。教学中如果需要教师自制教具,一定要在课前完成,要学生准备的学具也要提前通知学生带好。除了教具和学具的准备,数学教师可能会补充课外的知识,需要课件制作或小黑板书写,这些工作都要在课前仔细检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

(二)教学过程。

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精心设计教学,为教学质量的保证提供了一个前提,但教学中的实施过程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1、重视预备铃响起到上课铃响起的两分钟学生准备工作。学生在这两分钟里要把课堂需要的教材、作业本、学具、学习用品等准备并放好,需要准备的东西教师应在课间就写在黑板上,这样可以节约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找学具的时间,为活动开始的一致性提供了保证。两分钟的准备工作,不只是准备学习用品,更重要的是学习状态的准备,教师组织教学要到位,提醒学生安静坐好,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等待上课,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教师首先要用自己的语言或设计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脑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可以对问题分层,从而提问对应层次的学生。教学中要善于用眼神和学生交流,督促学生认真参与学习活动,对表现好的同学及时表扬,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课后后进生的辅导。

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数学学科注重的是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是机械记忆能学好的学科,学生某个知识掌握不扎实就会出现脱链的现象,数学学习就会遇到困难,甚至出现学习的障碍。作为数学教师,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关注这些学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制定精细的计划进行辅导。

1、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中把简单的问题留给这些学生回答,对教学过程中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鼓励为主。

2、教师要拉近和这些学生的距离。学生喜欢某学科老师,就容易喜欢某学科,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爱,让这部分学生从喜欢自己开始,忘记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对这门学科重新认识,最好能喜欢学,主动学,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和这些学生拉近距离,就会更容易了解这部分学生,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找学生学习存在困难的根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抓紧一切时间帮学生辅导。辅导后进生是一件耗时的重大工程,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占用其他科目的课堂学习时间补差,就必须抓紧一切课后时间帮学生辅导。辅导过程中以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要过分拔高要求,浪费时间,要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后辅导时间,争取做好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