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知识学习要经过习得、巩固与转化以及提取出与应用三个阶段。
广义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但程序性知识的前身是以命题表征的陈述性知识。因此广义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都是陈述性的。陈述性知识的习得的心理过程是新知识被原有相关知识同化,形成新的网络结构的过程。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新知识习得需要经历注意、激活原有相关知识、选择性的知觉新信息、新信息与原有相关知识相互作用四个信息加工步骤,其结果是新的信息的心理意义被习得。广义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需要采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阶段论和奥苏伯尔的同化论来解释。由于第一阶段学习的重点是解决新知识的理解问题,所以奥苏伯尔的同化论是解释意义习得阶段最重要的理论。奥苏伯尔同化论也就是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陈述。学习的第二阶段,部分陈述性知识如符号、事实(非概括性命题知识)、部分概念、原理仍然以命题形式表征,通过复习或重新组织而得到巩固;另一部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新习得的概念和原理经过变式练习,其心理表征形式由命题转化为以“如果/那么”形式表征的产生式规则,陈述性知识便转化为办事的规则,实现了知识向技能的转化。传统学习理论在论及学习的第二阶段时主要关心知识的保持,防止遗忘。这种理论来自机械言语材料的记忆研究,只适用于解释机械学习的巩固,不实用于有意义的知识学习。为了解释广义知识学习的第二阶段的巩固与转化,我们需要运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划分的理论以及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理论。由于加涅所区分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都可以纳入程序性知识范畴,所以还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兼用加涅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理论以及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来解释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过程和条件。广义知识学习的第三阶段指习得的知识的运用。从图1可见,三类知识的运用是不同的,陈述性知识的运用是习得的知识被有意识地提取出来。其输入与输出是相同的。如通过学习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输入)。当回答“中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在哪里?”这个问题时,问答只能是“在北京”(输出)。而不能回答是“在上海”。智慧技能在运用时其输出不同于输入,如给予“1/3+1/4=?”(输入),学生经过一系列运算,给出的结果是7/12(输出)。认知策略不能独立学习和运用,总是伴随于知识和智慧技能学习与运用。其运用表现于提高了学习效果或解决了缺乏认知策略的应用便无法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上述综合性学习理论模型可以解释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知识或能力的学习问题,唯一的困难是语文学科。语文作为母语,口语能力主要是在日常言语实践中学会的。书面语言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通过单篇课文的学习而逐渐积累起来的。所以上述学习模型提出的陈述性知识通过变式练习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即向技能转化)的模型不适合语文技能的学习。作为母语的语文技能学习过程是先掌握言语技能,技能背后的陈序性知识即词法与句法规则尚未被儿童清晰地意识到,也不能用言语表达。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需要通过有意识的教学,使学生逐渐意识到支配读写技能背后的规则。如学生应知道完整的句子需要有主语和谓语。为了使句子表达清晰还可以用定语、状语和补语来对句子的主要成分加以修饰。这样就实现了内隐程序性知识向外显陈述性知识转化。可见,为了解释语文学习,还应该在上述综合学习理论模型基础上补充内隐学习理论、图式理论和模糊概念与规则学习理论。
如上所述就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学习和动态知识学习观。这种广义的知识和动态的知识学习不是建构主义口号可以解释得了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只能解释部分认知领域的学习现象。为了科学地指导课程与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我们既需要用多种不同的学习理论来解释不同类型的学习过程和条件,也需要创建与课程目标分类相匹配的综合学习理论来解释广义的和动态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尽管广义知识学习过程和分类模型综合了多家学习理论,但该模型还不足以解释情感领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