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析
发布时间:2011.12.27  浏览次数:5241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 《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⑥婵娟:美丽的月光。

【简析】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