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豪|语文教学突围策略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6.11.25  浏览次数:4238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时间已经不早了,原来说给我是一个小时20分钟,两节课,现在五点钟只有50分钟了,到5点的话就50分钟,那我看,如果老师们愿意听的话,我多讲,那么如果大家感到听的就是不是很有劲,我少讲,我看大家的情况。这三堂课,我的任务是评上面的三堂课,今天下午的三堂课,应该说我们的语文的教学改革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前面两篇就是我们的常规的课,《挑山工》和一个中国孩子,我就简称中国孩子,这两堂课,我们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打破了讲课本这样一个魔掌,我借助福州会议上面的话,一些PPT,一些片子,表达一些观点,结合自己的课表达一些观点。

 

 

 

跳出语文教学中的束缚魔掌,回归本体

 

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尽快的突破内心分析式讲读教学“魔掌”,“魔掌”这个词是崔峦老师提出来的,他说了一句话,语文教学要和内容分析师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我们将用否定这样的课,来表明改变费事多收效微的阅读的决心,来引导全国阅读教学越过这道顽固的魔掌,教学实践证明,不堵死内容分析的路,说迈不开改革创新的步,阅读创新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说再见的时候了。这句话提出到现在有六年了,我们老师渐渐的跨越了这个“魔掌”,讲读分析课,一篇一篇讲课文,这样教学课堂的一种模式,逐步发生变化,老师们,这个模式,就是我们的语文课,老师讲的多,学生的学习活动少这个现象,不是现在存在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是现代语文教学开始,从解放初开始到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始终难以改变老师讲的多,学生学习活动少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练的少这样一种现象,50年代、60年代,我们强调要精讲多练,为什么要强调精讲多练,因为老师讲的太多了,老师一定要精讲。到80年代、90年代,我当时在上海市教研室,我做过上海教研员,起草过一个文件,就是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86年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大纲,当年叫语文大学大纲,把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作为大纲的一个主题词,那么这个观点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呢?就是老师讲的太多了。

 

但是80年代是否改变,应该说八九十年代,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方面有所改观,当然没有根本变化,有所改观。2000年以后,我们的语文课提出了人文性,所以老师在语文课上对课文人文性挖掘更多了。语文课老师讲的多这个现象非但没有改变,而且有加剧的现象,所以我们现在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努力克服老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这样一种现象,可是语文课,一直难以改变这样一种可以说是痼疾,崔峦老师说是魔掌,确实是魔障,到底什么原因,其实这个现象存在,和我们现在语文课采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的方式,就是讲读课文这种方式,是紧密相连的,其实是我们讲读课文这种模式与生俱来的,你要改变这种老师讲的多这种现象,怎么办?其实我觉得一个非常,就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定要改变以课文内容理解为主要目标的这样一种讲读课模式,其实中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并不用讲读法,讲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50年代学苏联红领巾教学,从那时候开始,就讲读课文正式引进到中国的语文课堂,国外的同行,日本、美国,包括俄罗斯,他们的语文课其实也不讲读课文的,所以我研究语文课的讲读模式,讲读课文最大的优势在哪里?就是把情感价值观最大化,对学生的语文提高并不有利,所以我们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围绕讲读课文在进行研究,怎么讲的有效,怎么让学生增加语文学习活动,其实采用这种模式,要真正改变语文课的低效的现象,我觉得是很难找到出路的,为什么?因为这种模式,他既不是传统,又不是国外通行的,就是我们现代语文教学,建国以后,就是大家习惯的一直采用的,所以我们60多年来,一直难以走出低效的困境,原因何在,就是我们已经钻进了一个死胡同里面。

 

老师们,我们来看语文的它的一个课程性质,他是学什么的?11版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他是学习语文应用的课程,但是我们现在语文课,我们随便举个案例,《将相和》,他的教学重点就感受廉颇蔺相如智勇双全和宽阔胸襟,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并不是聚焦学习语文来组织的,而是瞄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质精神去组织课,组织教学,所以我们的语文课,讲读课文他的为什么这样一种模式,他的效率很低,原因何在?原因就在我们,就是这种模式,这种课堂教学的方式,其实是异化了语文课堂的性质。语文建设上面发表的一篇本体教学内容的研究,我把语文教学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我们以前一直说工具性、人文性,我觉得工具性、人文性的提法其实是有问题的,我把语文教学的内容分为本体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教学内容,何为本体教学内容,语文这门学科,他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点的,这门学科他的学习内容和其他学科学习内容最大区别的是什么?这些内容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语文的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要学字、学词语,怎么阅读,怎么写作,听说读写的技能这是语文课的本质特征,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和其他学科教学任务的本质区别。语文课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样的内容,有多元文化的教育,要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这也是语文教学内容,但是这些内容他不是语文课一课独担,各门学科都要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各门学科都要进行多元文化的教育,进行审美教育,你说数学没有审美,数学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体育课、音乐课都要进行,所以这些内容,不反映语文课的本质特征,我把它称为是非本体教学内容。

 

那么我为什么这样分?原因很简单,就原来我们把这部分内容称为是工具性内容,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训练,这是工具性内容,那么非本体性内容属于人文内容,这个理解对吧,老师们,这个理解有一个很大的逻辑错误,错在哪里?就是他把这种分法,把语文本体教学内容,从人文教学内容当中排除出来,其实语文一个语言文字,他就是语文课重要的人文教学的内容,人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为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能说中国话,不认识中国文字,那么他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人,所以对孩子来说,语文课他最重要的一个人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人文性怎么体现?就是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汉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放在第一位的是什么?就是汉字、汉语,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结晶,这怎么不是人文性的呢?就是我们现在老师们在语文教学当中,其实课程标准,包括我们的专家有很大的误读,在哪里,就把语言文字,语言本体这些内容从本体当中剥离出来,这是个极大的错误。学习一种语言就是接受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如果语言消亡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消亡了,你说语言怎么不是,怎么不是人文性的呢?我提出一个人文性、工具性的,本体和非本体教学的问题。

 

    我想解释什么?我想解释的是我们的语文课,我们习惯的一种讲读课,讲读课文,以思想内容的理解为目标,粗读课文、精读课文,然后总结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学,他的一个主要的目标是什么?不是本体教学内容,是非本体教学内容。《太阳》这篇课文,研究太阳哪些特点,在这样的课文里,我们很容易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上成历史课、音乐课,就很难上成语文课,为什么?因为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来组织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把非本体教学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的主要目标,围绕他来分析讲解,最后学生留下的痕迹是课文的思想内容,这就造成了本体和非本体教学的错误,那语文当然是应该以本体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因为这是语文课,课程性质所规定的,而在这样的讲读课文模式当中,老师添加的一些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往往容易碎片化,这里讲一个比喻句,这里讲个反问句,这里讲个转折关系,他呈一种碎片化添加的状态,所以语文课我们为什么老师一直要讲,因为就是课文思想内容,老师要让学生加深理解。比如杜甫这首诗,学生一是理解了,老师总归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体会他的意境,要能够入情入境,这个就是没有底的,老师可讲的内容可以好多好多。那么像这种情况就是我们的语文课,他应该是围绕什么来组织教学?应该是围绕本体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那么今天我们这三堂课里面,我觉得前面两堂老师的内容应该说还是应该说老师的理论课程意识还比较强,一个是转折句,这堂课学什么,学转折句,除了课文内容理解之外,除了理解和平的重要性,还要学会转折句。语文课应该是围绕本体内容来组织教学,我这里举个课例。

 

    我举的是全国比赛的课例,这是厦门会议上面,江苏一个老师,(刘广祥)老师,《姥姥的剪纸》,揭示课题,了解剪纸;研读课文,体会技艺之神;品读课文,体会祖孙情深;课外延伸,总结下课。研读课文,体会技艺之神,他加了一个仿写句子,让学生动笔写了祖孙之间的一件事,反映长辈对孩子关怀的一件事,最后推荐了几本书,我说你这堂课如果讲问题的话,我说我认为你这堂课还是围绕着非本体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的,我们看第二条,研读课文,体会技艺之神,姥姥的剪纸之神,最后的落脚点是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实本体教学内容,还是落实非本体教学内容?非本体的,品读课文,体会祖孙情深,也是非本体的,所以你这堂课,我说一个是你瞄准的内容,瞄准的一个最后落脚点目标,非本体的太多了,这是一个。第二由于你是随课文添加一些简化的练习,因此你这个练习设计没有一个整体性,我们说单元也要整体,前面仿句写句,后面推荐几本书也没什么关系,他听了我的话很着急,吴老师,按照你的观点怎么改,你首先要选好教学内容的问题,你教学内容,这堂课究竟想教学生什么,这个一定要想明白。他说你给我点建议,我说品字品句,在这堂课里面,你花了很多时间,你就把品字品句作为你的教学内容可以吧,他说可以。那么我说你第二个标题要这样引,读姥姥技艺之神,学习品读的方法,这是本体教学还是非本体内容?这是本体教学。我说你品字品句品过了,没有方法,你的缺点就在没有深入到方法,让学生品字品句的目的是培养,是学会一种方法,培养学生一种好的约束习惯,这是你的落脚点,那么你怎么教呢?你应该把这一条落实,让孩子理解怎么品词,缺少一个比较,缺少一个方法的归纳,你看普普通通可以去掉,删掉,你读读看,一把剪刀,一张彩纸,用词要有变化,这里的重复是有益还是无益,有益的,不信你改一个试试看。再让学生思考,怎么品词,其实就是比较。品句也是这样,剪猫像猫,剪虎像虎,有时候句子变化有张有驰,有长有短,读起来更有韵味。再来改一下,剪母鸡像母鸡,剪公鸡像公鸡,把公鸡、母鸡写活了,也是修改、比较,修改比较。让学生怎么品词品句,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就下来干嘛?接下来你再让学生读一段,这一段,这个环节设计和上面有关系吧,有关系的,前面是老师举例,做例题,后面让学生去实践,你品字品句方法掌握了没有,你来试试看,学生在试的过程当中,加深对这个方法理解,而且他能够实现一种惬意。第四步干嘛,我说你写两次动笔,动笔是好的,为什么你为什么要动笔,你的目的是什么?我说你这个动笔,尽可能和前面你的品词品句,学生的学习体会能够结合起来,品词品句教学生干嘛?其实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怎么用好词,怎么写好句子,是不是这样?所以这堂课你写什么不重要,怎么让孩子把阅读当中,品词品句的体会迁移到作文里面,所以写老师、写同学、写长辈也可以,写什么不重要,为什么写才是关键。如果你这样去设计这堂课,学生就是非常明确的能够总结出这堂课我学到了什么。这堂课学到的不是姥姥的剪纸这篇课,而是通过这篇课文学到了怎么品词品句,怎么把阅读的方法体会,能够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句子的表达当中,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有所长进。

 

这样的课老师们,目标非常明确,围绕着一个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那么我们今天我觉得我们诗歌这堂课比较特殊,两篇散文的教学,《挑山工》和《中国孩子》,都变了一段一段讲课文的教学组织,一堂课不是上一篇课、两篇课,挪一篇,带一篇,我觉得这个思路,学生的实践,一定会超过原来两节课讲一篇课文这样的阅读量,阅读量上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能力是在实践当中形成的,阅读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他的阅读量越大,那么他的就是一个理解就会越深。人的理解和他的阅读量是成正比的,和老师讲读深度其实关系不大,你讲的再深,老师们发现了,一堂课我讲的很深,第二篇课文学生能不能理解的很深,不是,他还是回到原点,改变一种思路,如果让孩子每个学期读十本书,读二十本书,你会发现,学生的理解会加深,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的理解和他的阅读经验是直接相关的,他的知识面越广,他对文本的理解越深。你老师讲的再深,超过他的认知水平,他的知识背景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你再讲其实对牛弹琴,讲的难听一点对牛弹琴,所以我想讲读课文老师挖掘语文课的思想内容,这样一种模式本身就是低效,语文课应该围绕本体教学来讲,一堂课要想明白,这堂课我要教什么,课文只是例子,我看看北京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里面所选的文章都不一样,为什么可以不一样?因为教材,课文只是例子,我可以通过这篇课文教这个内容,我也可以换一篇文章来教这个内容,这是教材只是例子。所以各本教材,各套教材选文都是不一样,我们千万不能把例子当成我们的主要目标,这是错的。而是要当中提取出教学内容,语文课应该围绕本体教学内容,想清楚教什么,然后围绕这样一个教学内容,不是分段讲读,让学生去认知,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去迁移,那语文课的人文性怎么体现呢?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思维训练,应该是渗透进去。那么所以我们的讲读课老师们,一定要打破,就是讲读课文这样一种魔障,要改变这样一种讲读课文长期的习惯,已经形成习惯的一种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不改变这种模式,我觉得语文课的效率就很难提高,为什么要改变,因为这个模式造成了本体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教学内容错位,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语文究竟要选择什么内容来教学?

 

第二我想讲的是就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教学内容当然要选择本体教学内容,当然这过程当中要处理好本体和非本体之间的关系,语文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我认为是应该在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过程当中渗透进去的,不能把它孤立出来放大,这个往往是低效的。两败俱伤,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利,语文能力强了,就具备了语文素养自我提高的过程,这样一种能力,如果这种能力缺乏,你灌输式的情感教育,他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教学内容怎么选择,我们这里讨论一下,就是《中国孩子》这篇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老师选择了一个转折这样的内容,这个内容,老师我觉得能够反映出这篇课文的特点,而且能够把前面一篇课文和后面《享受春天》的这首诗有机的联系起来,我觉得这个思路非常好,一以贯之,这个非常好。那么这样一个教学内容,在教学当中怎么处理,就更能够有效?我觉得这个问题还可以讨论。那么就是老师这堂课,他对转折的理解,句子关系的理解,我觉得老师的教学是教到理解,认识这是转折,教到这个为止,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转折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制定目标,一个目标就是理解转折的词语,理解句子的转折关系,这是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让学生能够学会用转折的词语,写出正确的运用转折的词进行表达。一个是理解转折,认识转折,一个是运用转折这个词语来进行表达,这两个目标,老师们认为哪一个目标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更加有效,老师的重点应该放在表达的运用上,这个可以怎么表达,怎么运用,我觉得是可以的。这堂课里面教了三个转折的词,一个是但是,一个是却,还有一个是可是,大家发现了吗?这其中但是和可是,可能有一些语气上的差异,他的用法基本上可以互换,但是可是是可以互换的,却,如果要改的话,是不一样的。我和妈妈却接到过你的问候,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这里应该用但是我们却接到过你的电话,是吧,这里改成我和妈妈却接到过你的电话,不用但是用却,后面他是这样写的,就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是他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这也可以用但是,作者没有用,他用的什么,用的却,如果用但是的话,前后两句重复了。我们读读看,但他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但接到的却是爸爸,也可以。他改了一下,这个却的用法和但是用法位置是不一样,就是接到的却是放在后面,不是却接到,却接到读起来不顺,如果我们把这两个让学生去比较一下,但是却怎么用,然后再让孩子把后面这改的就是可是本来属于星星和月亮,这里用可是,你改成却怎么用,就是让学生把这两个词,不仅仅是学到一个理解为止,让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这两个词,那么对学生今后在他的表达当中,这个转折关系的词怎么灵活运用,是不是更有好处?这堂课老师处理的好的一点是把但是、却,转折关系词语和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把它融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高明。只是在内容选择上,我觉得目标定位如果老师能够再深一层,能够让孩子对这个不仅认识转折关系的词,能够深入到转折关系的词怎么正确的运用这一步,我想可能这堂课他的效率会更高,这当然是我的一个建议,不一定是正确。

 

还比如教学内容选择,杜甫这首诗,老师他的一个教学环境,入情入境,理解他的意境,关注表达,再是诵读,再是扩展,我发现这堂课,老师用的最多的时间是入情入境,让学生理解意境是难度很高的事情,为什么?因为理解意境,别说小学生了,初中生、高中生,意境理解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到大学里面,到研究生,还可以再意境上面做文章。所以对小学生来说,我们的内容选择,我们重点是把它放在,把时间用在意境的体会,意境的认识这个效率高,还是让学生我觉得杜甫这么多首诗,今天老师在课堂里面教的很多,就干脆把这些诗全部背下来,这个有没有效?我想可能更会有效,如果学生背了50首诗,100首诗,你意境不讲,也比只积累一首诗意境要深的多,因为意境靠一种经验的积累,靠一种材料的堆积,大量唐诗,学生对意境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就这个道理,很简单,所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老师们,再注意,传统语文教学采用的不是老师讲,是多读多积累、多背,就大量积累,你能背多少就背多少,那么意境的问题放在15岁以后,悟性开了,阅历增加了,然后意境也会越完整、越丰富、越形象,小孩子悟性差,他记性好,悟性差,利用他的特点让学生多背,这也涉及到一个内容选择问题,我记得北京二十小的(侯望正)老师,组织人写一套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研究出版了,(侯望正)老师教古诗,《望庐山瀑布》,他带了六首,一堂课效率高吧,内容选择是《望庐山瀑布》一堂课,重点在意境上面下功夫,一首带六首,里面的诗一起背出来,哪一个更加有效?那我是主张,那么当然,刚才我们这首古诗,老师讲这个课应该说都是围绕着本体教学内容来组织的,本体教学内容组织,里面还有一个内容选择问题,怎么选择,适合这个年级学生他的一个心理特点,获取最大的效果,我想应该有一个内容筛选问题,这个问题我想我提出来,就是教学内容选择,我们的选择,语文课的教学选择,当然应该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运用,围绕这样的一个核心内容来选课内容。这是第二个内容。

 

 

 

从课文到语文,从学语文到用语文

 

第三我想讲一讲,就是表达运用。语文课一定要强化表达运用,表达运用的练习,表达运用的实践。我们中国的语文课,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阅读理解,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表达,这样的课程构建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表达时间严重不足,所以今天我们几堂课里面,老师带课堂里面很注重学生写话,很注重学生说话表达,这样一种意识,我觉得是应该肯定的,而且值得提倡。我们的阅读教学,他承担着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任务,综合技能的培养,不仅仅是阅读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所以我们语文阅读课,他的名称应该是语文课,不应该是阅读课,我们习惯叫阅读教学,其实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代名词,我们应该还他本来原木,叫语文课,语文课听说读写都要。国外的语文课,阅读和表达的比例,1:1,一半时间用于表达,这样的语文课课程设置,对学生表达能力提高更有效。中国语文课程我们长期是把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表达,因此学生表达能力不过关和我们语文课的课程构建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我们的语文课,老师要想办法关注表达,这个表达不仅仅是表达的理解,也包括表达的设计,表达的练习,所以今天我们的老师在这堂课里面,我觉得第一堂、第二堂课里面,都有表达练习,表达练习的设计。那么关键就是表达练习怎么设计更加合理,这个表达练习《挑山工》这堂课里面,两次写诗,老师写诗句填诗两次,然后让学生说一次比喻句,然后让学生表达感受,老师的意识极强,语文课千方百计想办法让学生训练表达,问题是什么?就是这个表达,学生是在原有基础上,就是学生的最近已有认知,老师怎么在已有的水平上提高一步,让学生能够他的表达能力逐步提高,这个问题可以研究。所以这四次表达,我们是不是能够把它整合成一个目标,一个总目标,整合嘛,就是围绕一个目标让学生来进行表达,或者写诗也可以,因为这个课文后面有写诗句这样的练习,老师把它作为也可以,就是这个写诗怎么写好,老师第一次评,我觉得评的很好,第一个、第二个同学写的其实读了以后就知道是不通的,他不解之谜藏心中,前面就是因为他经常,他走的很慢却比我们走的,跑在我们前面,因此不解之谜藏心中,前面两个同学就挑着重担不轻松,没有把谜讲出来,就跑到我们前面。第三个同学讲对了,路途遥远,但是总会走在我们前面,这个同学讲对了。诗要把意思写出来,关键是像这样的诗歌,我觉得是很难写,孩子写,我觉得是写抒情诗要比哲理诗容易的多,否则就没有诗味。这也是我的联想,我觉得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后面有一首诗,倒是蛮好的,如果把这首诗让学生去改写的话,可能会更有效。

 

那么就是说我们的表达阅读课里面读写结合,老师要设计表达练习,这个意识我们树立了,我们的课程意识很强,值得肯定的。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什么?怎么让孩子表达的有效,更加通过表达,能够提高他的表达能力,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那么这堂课,《挑山工》这篇课文,我在想到底怎么设计表达练习更加合适,设计什么样的表达练习更加合适,我找到两个点,我们和老师们一起研讨,老师在这堂课里面找了四次相遇,我和挑山工相遇,其实这里面老师可以做点文章,做什么文章?遇到一个挑山工,第二次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茵上休息,第三次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见到他整理。让孩子们怎么写,我们遇到挑山工,我们回马里又遇到了挑山工,第三次遇到挑山工,最后到了泰山的顶上,又一次碰上了挑山工,是不是这样写的,作者的写法,他的表达和学生这种表达是不一样的,第一次就是遇到一个挑山工,第二次不这样写了,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茵上休息,这就是作者的语言,这个语言表达对学生有没有启示,两句话一比较,学生就发现了,这个句子写的好,不要第一次遇到怎么样,第二次遇到怎么样,第三次遇到怎么样,这是没有品位的,怎么样提高孩子表达质量,优雅的表达,就是让作者的语言能够输入到学生中间,我觉得如果要选的话这个内容倒是可以,比写诗好,如果写诗的话,我觉得这篇课文可能他的一个特点就很难写,哲理诗很难写,唐诗为什么总比宋诗有名,宋诗太多是哲理诗。

 

另外一个语言训练点,这篇课文是怎么写出挑山工的精神,我们老师比较多的容易在挑山工给我们什么启示,给作者什么解释,容易围绕着哲理深入,我觉得这不是语文课,语文课的本体内容是作者怎么把这个哲理表达出来,这才是语文,学习语言运用,所以挑山工他是怎么写出他的坚持不懈,不要去空喊口号,而是让孩子去读课文怎么写出挑山工他的这种精神,你看一开始,他是怎么样的,外貌描写,第二次他的样子,褂子脱掉了,露着红背心,露出黑黝黝的肌肉,反映出他的精神。然后通过他的一段话,通过他挑山工的路上,他的一个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攀登的动作描写,就是把挑山工的精神写的非常的形象,非常的有血有肉,这是作家,大作家冯骥才写的一个语言对孩子的影响,语文课可以有两个方面来写,一个是哲理,他可以去体会,一个是作者的语言表达,他的语言表达和语言表达的方法,这两个方面,可能我们的语文课,我们的选择更应该偏重于后边,就是怎么来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我们语文课的本质,本体内容,应该从这方面去选择。所以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选择教学内容,去组织我们的教学,去强化学生语言表达,每堂课学生都能够有语言的实践,那么他的一个语文能力,我觉得会突飞猛进,语文教学的效率就会提高。这是我想讲的。

 

我再补充一句,就是这篇课文的后续,我们刘老师最后就是让学生读一篇什么文章,也是一个冯骥才的一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的衔接点到底怎么联系起来,我觉得这个联系,他的一个关节点,这个涉及到我们今后文本选择的问题,教学资源的一个组合问题,因为我们是一篇带一篇,另外一篇怎么选,另外一篇的选择最好是和前面一篇你的教学重点能够结合在一起,比如转折,后面也是转折,然后有一个转折的练习,后面一篇课文,就让学生来运用,他是用却,你把它改成可是,他是用可是,你把它改成却怎么说,让学生来做一个练习,我觉得这是一个点。比如说前面一课冯骥才是怎么把挑山工的精神,把这个哲理能够形象的生动,通过人物的描写表现出来的,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以后,后面那篇文章,你再去写,这篇课文,你看看他是怎么通过人物的,他表达什么精神,是怎样把人物的精神表达出来的。就是让学生从人物描写的方法,怎么反映人物的精神,这样一个思路去组织后面。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语文的一课带几课,这中间贯穿的线是什么?我认为还是要从语文这个角度去梳理出我们的一个,去整合我们的教学资源,而不仅仅是一个冯骥才的文章,选不到冯骥才的文章也没关系,我选一篇其他的,类似上面表达有相似地方的你去选一篇,这样来整合是不是更加合理,更加有效。那么语文课他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现在我们老师应该说深入人心,对这个问题理解,就在教学当中,我们要避免几个问题,一个就是教课文的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就是认识语言文字的表达,认识语言文字的表达,这是一个水平,其实我们的重点应该是瞄准这个方法怎么运用,而不是理解方法,理解方法往往是没有用的,或者说他即使理解,他不会运用,对学生来说,理解不难,运用难的多,所以我们的时间可能要更多的去放在学生的实践运用上,心理活动描写、人物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其实老师教的很多的,这些多年,老师一直在教为什么学生不会,作文里面不会用,问题就在你老师只教到理解二字,没有教到运用,所以语文文字运用,不要简单的理解为解释为认识文章的写作方法,其实应该是把这个方法迁移到学生的写作当中,如果要实现迁移,要学会运用,那么你一定要有实践的环节的设计。光是理解,我觉得这个效率一定是不高的,这是一个问题,就是读写结合,学习语言文字要克服的问题,要扭转的一种不正确的认识。

 

第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老师们,大家千万要注意,我不能随课文碎片化的教学,一堂课里面,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解读出三种五种甚至更多的写作方法,开头怎么写,当中描写怎么描写,前后怎么衔接,怎么用词,怎么布局谋篇,解读很多,老师们,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是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我们要解读出这篇课文当中,最适合这个年级学生学的内容,学的写作方法,我们的重点要放在这堂课,这篇课文当中,哪一个方法是值得这个年级学生学的,是这个年级学生可以学会的,不是分析写作方法,分析写作方法是老师的专业,对学生来说,这篇课文哪个方法他可以学会,所以他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我们老师文本解读,你解读一缸水,舀给学生的是一杯水,不要浅尝辄止,所以读写结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我觉得当前我们老师要克服的两种现象,一个是只教到理解为止,还有一种写作方法教的太多,浅尝辄止,我们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是分析文章写作方法,是让学生把课文当中某一种方法能够学会。这是我觉得当前语文课要克服的两种现象。

 

 

 

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和重点

 

时间已经不早了,然后我再想强调的就是语言的积累问题,语言积累始终是小学语文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曾经写过一篇《再论积累是学习语文的重点》,大家有机会去看看这篇文章,《再论积累语言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我们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什么最有效,12岁之前学语文,我觉得他的观点非常好,这个观点我们完全一致,12岁之前,语言积累是他的重中之重,影响他终身,语言积累越丰富,他的一个今后语言发展的空间就更广阔。我们的语文课,一个要重视朗读,另一个要重视背诵。古诗教学我认为也是这样,古人就强调不求甚解,多读多背,现代语文是强调深入理解,两种方法,孰优孰劣,我想这个不争自明。我记叶老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他和他的同事在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过去的,我们现在过去的那个教育,他说让孩子整天背到晚上,从早上背到晚上,他的一个对学生的一个枯燥机械背诵,这个不符合儿童心理,这个缺点是非常明显,现在我们的教学强调一个从国外引进的一些方法,当时也是国外引进的一些方法,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可是以前这种方法,学生读四年,他如果悟性好的话,可以成为一个大家,张爱玲,她六岁、七岁就可以写小说了,现在这种教法固然是先进的,但是学生读了四年以后,信都写不成一封,他说这是老师的问题,亦或是教学的问题?那我觉得是教学问题,叶老在18、19年的时候提出的,我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其实忽视语言积累,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很大的战略性失误。我国语文教学的中心一直朝着问内容理解和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忽视文本语言的积累,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战略性失误,直接导致中国国民语言水准下降。这不是危言耸听,前段时间炒的很热的事,屠呦呦得诺贝尔奖,不满一百字的文章里面三个病句,周济何许人也,当年的教育部长,这肯定是他写的,不是秘书写的,秘书写的话,肯定炒鱿鱼。老师们,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是出在大学语文没学好,中学语文没学好,还是小学语文没学好?小学语文没学好,老师们。怎么会产生病句的,就是语言不规范,怎么规范学生语言,很简单,大量规范语言的收录,让学生大量的去吸收课文当中的词语句子,学生语言积累的越多,他的语言经验越丰富,他的语言就会翻番,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病句,因为他的语汇里面没有这个句型,所以就写出病句。所以老师们,小学语文一定要重视朗读、背诵,今天我们的课里面,我有一个想法,老师对词语普遍忽视,小学生读这篇文章,他是光了解哲理,了解不要战争要和平,这个当然也要,对他语文学习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课文当中这些新的词,新的句子,所以老师在词语教学当中,我觉得还应该花力气,让孩子理解这些词他的意思,他的用法,让学生去感受他这个词用的比我用的好,这个词用的有文采,这个词用的有水平,这个词用了以后,使文章能够出彩,那么学生他积累词语这个意识就会逐步增强。

 

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最基础的工作,除了我刚才讲的转折关系的语文知识,一些什么描写,每堂课老师有一个重点,两个重点之外,老师一定要抓住课文的词语,课文规范的句子要收录到学生的语言仓库,这是每篇课程的保底要求,在这个基础上适当的教一些语文的方法,应该是这样的关系。那么对这几堂课,我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交流。谢谢大家聆听!

 

备注:本文根据吴忠豪教授在全国全国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教学研究成果博览会上的点评报告整理,题目为小编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