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实小科技团队荣获2017“小比特”物联网创新大赛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8.02.01 浏览次数:324
1月6日,由苏州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中美“STEM”教育研发团队、中外合作大学联盟教师团队组织的2017“小比特”物联网创新大赛,在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举行。
实小科技团队(组名“I believe I can fly”)初露锋芒,凭借作品“智能教室”一举夺魁,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
“I believe I can fly”小组组员6名,他们是:王捷毅、温舒悦、蒋璧成、彭泽宸、蔡佑仁、居一珉,指导老师胡方平。这6名同学中有3位来自学校“STEM”社团。
学校“STEM”社团组建于2015年。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学校STEM社团组建旨在加强对学生四个方面的培养:一是科学素养,即运用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二是技术素养,即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三是工程素养,即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四是数学素养,即学生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目前学校“STEM”社团由胡方平老师领衔指导,外聘专家老师一名。
此次比赛以“智慧生活”为主题,主要通过创新设计,体现科技如何在各个方面帮助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变得更美好。拿到命题,学校即刻组建参赛团队,“I believe I can fly”小组应运而生。在胡老师的带领下,小组经多次讨论研究,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周围的环境出发,发现问题,确定作品方向:
场景:
叮铃铃……语文课下课铃响了,下节课是同学们最喜欢的体育课,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冲出了教室,奔向了操场。一分钟不到的时间,教室里就空无一人了。可是,大家走的匆忙,竟然忘记关灯了。就这样,教室里开了无人灯,造成了电的浪费。
联想:
除了电灯,教室内电扇、饮水机等其他电器的开关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果这些电器都能实现智能化控制,那我们的教室就能变成智能教室,那会是一件多么棒的事情!
“智能教室”设想由此诞生。
要实现智能教室关键是实现教室内电器的智能化控制。那么,怎样实现教室内电器的智能化控制呢?
同学们想到,灯的智能化控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判断室内光照强度,另一个是判断室内是否有人,如果这两个条件都达到要求,灯光打开,否则灯光关闭。光照强度用光敏传感器感应,是否有人用红外感应器感应。同理,电扇和饮水机的智能化控制设想也得到解决。
有了构想方案,接下来是制作原型。根据方案,小组对任务进行了分工,彭泽宸和蒋壁成合作完成教室的模型,采用轻木板搭建。居一珉和蔡佑仁在胡老师的带领下负责电路的搭建和测试,温舒悦与王捷毅负责论文和答辩。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最后,大家给组装好的设备接通电源进行测试时发现,只有饮水机能实现正常的自动控制功能,其余两个都出现了问题。大家没有气馁,反复讨论寻找问题,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测试和改进后,作品“智能教室”顺利完成。
作品“智能教室”虽小,但自带光芒。它来源于生活,与学生学习场所息息相关,同学们的研究没有浮在表面,从构想方案到实际操作,碰到问题反复研究改进,最终解决问题,呈现出一个完整实验研究的过程,细密而严谨,正是这三点,打动了评委,征服了现场观众。
“I believe I can fly”小组感言
1.通过这次设计和搭建智能教室,我们对传感器、物联网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2.通过自己设计、动手制作,大家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在整个活动中,大家一起合作,有不同意见时通过商量讨论解决,合作精神得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增强;
实小科技团队(组名“I believe I can fly”)初露锋芒,凭借作品“智能教室”一举夺魁,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
“I believe I can fly”小组组员6名,他们是:王捷毅、温舒悦、蒋璧成、彭泽宸、蔡佑仁、居一珉,指导老师胡方平。这6名同学中有3位来自学校“STEM”社团。
学校“STEM”社团组建于2015年。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学校STEM社团组建旨在加强对学生四个方面的培养:一是科学素养,即运用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二是技术素养,即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三是工程素养,即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四是数学素养,即学生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目前学校“STEM”社团由胡方平老师领衔指导,外聘专家老师一名。
此次比赛以“智慧生活”为主题,主要通过创新设计,体现科技如何在各个方面帮助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变得更美好。拿到命题,学校即刻组建参赛团队,“I believe I can fly”小组应运而生。在胡老师的带领下,小组经多次讨论研究,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周围的环境出发,发现问题,确定作品方向:
场景:
叮铃铃……语文课下课铃响了,下节课是同学们最喜欢的体育课,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冲出了教室,奔向了操场。一分钟不到的时间,教室里就空无一人了。可是,大家走的匆忙,竟然忘记关灯了。就这样,教室里开了无人灯,造成了电的浪费。
联想:
除了电灯,教室内电扇、饮水机等其他电器的开关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果这些电器都能实现智能化控制,那我们的教室就能变成智能教室,那会是一件多么棒的事情!
“智能教室”设想由此诞生。
要实现智能教室关键是实现教室内电器的智能化控制。那么,怎样实现教室内电器的智能化控制呢?
同学们想到,灯的智能化控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判断室内光照强度,另一个是判断室内是否有人,如果这两个条件都达到要求,灯光打开,否则灯光关闭。光照强度用光敏传感器感应,是否有人用红外感应器感应。同理,电扇和饮水机的智能化控制设想也得到解决。
有了构想方案,接下来是制作原型。根据方案,小组对任务进行了分工,彭泽宸和蒋壁成合作完成教室的模型,采用轻木板搭建。居一珉和蔡佑仁在胡老师的带领下负责电路的搭建和测试,温舒悦与王捷毅负责论文和答辩。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最后,大家给组装好的设备接通电源进行测试时发现,只有饮水机能实现正常的自动控制功能,其余两个都出现了问题。大家没有气馁,反复讨论寻找问题,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测试和改进后,作品“智能教室”顺利完成。
作品“智能教室”虽小,但自带光芒。它来源于生活,与学生学习场所息息相关,同学们的研究没有浮在表面,从构想方案到实际操作,碰到问题反复研究改进,最终解决问题,呈现出一个完整实验研究的过程,细密而严谨,正是这三点,打动了评委,征服了现场观众。
“I believe I can fly”小组感言
1.通过这次设计和搭建智能教室,我们对传感器、物联网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2.通过自己设计、动手制作,大家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在整个活动中,大家一起合作,有不同意见时通过商量讨论解决,合作精神得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增强;
4.最关键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原来的一个小小的想法变为了现实,这是最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