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学 校 大 教 育
——我的办学思想与实践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校长、各位来宾:
大家早上好!今天,在这里召开我的“小学校大教育”办学思想研讨会,我既感到荣幸,也感到惶恐。承蒙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及相关专家举荐,我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办学思想与实践,有这么多领导、专家和全国各地的优秀校长前来参加研讨会,大家齐聚一堂,共论学校办学方略,让我倍感荣幸。同时,我也深感惶恐,惶恐我在18年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办学思想和实践操作,能否带给在座各位一些切实的启迪与借鉴。这些思想和实践不乏地域色彩和个人特色,我深恐有孚众望。但是,我还是希望今天的研讨会能够像一支蜡烛,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某一个角落增添一点点光亮,对在座校长的办学思路、办学实践有一点启示。我还希望在座的各位多提宝贵意见,不吝指教。
一、“小学校大教育”办学思想与实践
本人1972年踏上教育工作岗位,一开始做代课教师,后来做民办教师。1977年,我参加高考进入师范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教小学,教中学,到教大学。1981年我被抽调到苏州地区教育局当行政工作人员,在中等教育科呆了九年多,在初等教育科呆了四年半,分管过德育、体育卫生、音乐美术、教师进修、校外教育等。1992年从苏州市教育局到苏州市实验小学至今,任校长书记十八年整。
从1972年当教师至今38年,回顾我对教育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可以这样说:开始是为了生计才当教师,后来是从生计到热爱、从微观到宏观、从实践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从经验到了科学。如果从学校发展来看:是从小到大,从校内到校外,从国内到了国外。担任校长起,我肩负着责任、怀着感激、捧着爱心,不停探索、不断超越,实践并丰富着“小学校大教育”的办学思想,诠释着“小学校大教育”的办学理念。下面,我将分六个方面对“小学校大教育”办学思想与实践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一)小学校要有“大视野”
1992年8月28日,领导突然找我谈话,要我出任苏州市实验小学校长书记。由于当时我对学校的情况不是太了解,所以提出先做半年挂职副校长,做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我来到学校后,发现当时确实处境困难。财务账上只剩几千块钱,还欠着基建费十多万。学校虽然是直属第一小学,但硬件、管理等已经落后于不少区里的学校。刚到学校挂职的半年里,我看了很多,更想了很多。在认真研读学校校史后,结合自身之前的工作和实践经验,我终于有所感悟。苏州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905年,当时引进现代西方教育模式,进行本土化研究,在上世纪20年代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禄先后两次来校考察。为什么当时学校会有如此辉煌,我认为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学校的校长与教师“大气”,所谓“大气”是指思考教育的视角不局限于学校,而是放眼中国、放眼世界。当时学校引进了著名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理论,推行设计教学法,实施儿童本位教育,开展了大量的教育研究,取得了成功。而现代学校是现代教育、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学校的发展、深化改革更离不开教育和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我们不能把小学只看作一个封闭的小环境,只做零星的、具体的、技巧层面的改革,而是要依托大环境、大背景,进行整体思考与建构,追求教育的“大道”。上为道、下为技,道技沟通才能搞好教育。因而,学校办学要“大气”,有“大视野”。
之后18年来,无论是学校课程改革、管理创新,还是集团化、国际化发展,“大视野”思想始终指导着我的办学实践。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素质教育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对一所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增加一些学生兴趣活动,搞一些有特点的体育项目就是素质教育。这样做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如果从大教育的视野来审视,仅在一个局部做简单加法,是只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某一个局部,犹如瞎子摸象,不可能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整体认识和整体实践。所以,当时我就提出必须从时代和教育的大背景出发、从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个大前提出发,对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整体的研究与建构,只有整体的课程教学体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了,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在学校扎根,有生命力。之后,花费七年时间,扎扎实实进行科研引导下的素质教育研究,基本构建了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的完整体系。
所以,小学校“大视野”,我认为是指学校要从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出发思考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要从人的终身发展需要、从全球化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思考建构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体系。小学校“大视野”的目的,是使小学教育与宏观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时代的需要、与人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小学校建构“大课程”
在“小学校大教育”视野和思想的引领下,我校从1993年开始,对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因为,课程是学校为学生铺设的“学习之道”和“成长之道”,把这条道路修好很重要,使之成为“高速公路”,学生才能向着素质教育的目标快速前进。而当时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形态等显然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修好“课程”这条学生发展的高速公路,小学如何构建“大课程”成为当务之急。
小学校研究构建“大课程”,我认为第一推动力是教育科研。上世纪90年代初,我校挂出了当时小学还很少见的“教科室”的牌子,1994年学校有了一个重量级的大课题《新世纪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的课程实验研究》,该课题后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全面统领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研究与改革。素质教育课程研究内涵十分丰富,它包含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一所小学能行吗?在研究之初,一些教师充满了疑虑和担心:小学承担如此“大课程”研究,能成功吗?对此,我始终充满信心,相信只要方法正确,同心协力,小学校完全能够研究大教育。为此,我着力打造专家与教师相结合、教育行政与学校相沟通、实验学校相互联动的“开放式、集约型”的课题研究网络,借智慧、借资源,以教师为主体,以专家为引领,摒弃短期功利,着眼于长远发展,摒弃华而不实,求真求实解决学生片面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后来,“十五”、“十一五”期间的课题与“九五”课题一样都运行良好,出了成果,这与充分体现小学校研究大教育的“开放式、集约型”的课题研究网络息息相关。
课题研究求真求实,使学校“大课程”研究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体系、评价体系建立起来了;学科、活动、环境“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立起来了;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发展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来了;自己编写的素质教育教材正式出版了。教师活了,学生活了,课堂活了,方法活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素质教育走到了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需要。我校的课程改革从1994年正式启动,比国家课改提前近7年。当时对学校的课程、教学、教材做如此大的改革,确实也面临来自行政、社会、家长等方方面面的怀疑和阻力。有担心、有议论、有指责,这样是不是会影响考试成绩和教育质量?但我十分坦然,我有足够的自信也坚信:课程改革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不会降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当然也不会害怕考试和评价。当时我动用各种资源,把握难得机遇,排解阻力,推进素质教育“大课程”研究与改革。多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学校的“大课程”改革取得了成功: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思维能力越来越强,毕业生在各种比赛和后续的学习中表现突出,获得了家长与社会多年来的一致肯定:“实小确实是搞素质教育的”。2001年11月27日,经过七年研究,《新世纪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的课程实验研究》结题,专家组也给予了课题研究成果高度评价,认为“为全国小学教育提供了一个依靠科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范例”。
在“十五”与“十一五”期间,我们继续循着这一研究思路,开展《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进行《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研究》,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目前,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成果,今年5月20日召开了中期成果汇报会,并着手从语文学科向数学、英语等学科拓展。
构建“大课程”,我认为应体现在大理念、大内涵、大作用三个方面。首先,要有大的课程理念,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个大目标出发,进行整体的,全面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不是做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在大理念指导下的整体建构。其次,要有大的课程内涵,我们理解和运用的是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生的“学习之道”和经验成长,包含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要素。第三,要有大的课程功能观,学校建构的课程体系要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发展、更优发展、更和谐发展,这是最为重要的。
(三)小学校培育“大资源”
学校办学需要资源。资源哪里来?我们不仅要会从小学校内部找,更要会利用大教育大背景,到社会中去发现大资源。学校教育可用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社会层面的、经济的、教育本身的、文化的都是可利用的资源,教职工、家长、学生也是资源,成功、失败甚至表扬、批评也都是可利用的资源。校长如果能用“大资源”的眼光去思考,去做事,利用“大资源”来办小学,那么,小学校、小学生的发展就会有大空间、大舞台。
记得1993年我正式在学校上任,当时经常有人上门要债。学校财政的困窘是摆在我面前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如何利用资源解决刻不容缓的财政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利用学校地理位置的优势,重点开发校园周边的门面房,以弥补办学经费不足。这一直是几代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心愿,但由于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限制,始终未能实现。我发挥自身人际资源的优势,与一个一个部门进行沟通,化解了方方面面的巨大阻力,那一年自己整整减了5公斤体重,最后这件大事终于办成了。从此,学校经济来源充裕了,校容校貌变美了,教学设备更新了,教师们的待遇也上去了,整个学校开始焕发出活力,步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后来,学校先后建立起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协会,发挥家长资源优势,使家长成为学校不在编的老师,让他们为学生做各类专业知识讲座,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学校还先后与解放军部队,与所在社区等单位共建,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使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为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大舞台。
时间到了1998年,学校素质教育课题研究已经进行了四年,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这时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空间急需拓展。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如果仅仅靠学校现有的活动教室、操场等场地是无法满足的,所以就考虑必须培育和开发更充分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活动需要。培育什么样资源呢?经过调研和认真思索,觉得可以到附近农村去办一个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之后两年,我经常来往于学校和乡村,那段时间,每次从乡下回来,老师都戏称“泥腿子”回来了。确实,学校办一个“农场”,当时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操作性困难,还有各方面人士的不理解、不赞同:“小学办农场,有这个必要吗?有钱办农场,不如发钱给老师。”种种阻力如何变为动力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向领导汇报,与教师座谈,与社会有识之士沟通,很快这一想法得到了理解,形成了支持的群体。大家有钱出钱、有物捐物、有力出力,2000年3月27日,投资400万,占地200亩,建筑面积达5000平米,座落于风光秀丽的太湖之滨的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绿野村”正式开营。绿野村内设科技园、养殖园、种植园、绿化生活区。学生来到大自然中参加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和学科综合教学活动,如:学习“陶艺、农艺、绣艺、木艺、编艺”;“进行生态环境考察、制作昆虫标本,测量土地,小鬼当家”等等。学生们喜欢这片绿色的土地,他们在素质教育基地动脑动手、团结合作,自我管理,收获了在校园内很难得到的东西。“绿野村”自开营以来,已有十余万人次学生参加了基地的各类活动。
小学校“大资源”要求校长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教育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成为具有战略眼光和经济头脑的领导。他要有比较深厚的社会资本,善于发现资源、整合资源甚至是创造资源,为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服务。学校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创设新资源满足学生的发展新要求;学校还要善于创设平台,让与学校相关的人、事、物等资源充分涌流,为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做贡献。
(四)小学校实施“大管理”
良好的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推动力,预设的素质教育课程要落到教育教学的实处,需要一个重要的保障条件——学校管理的创新。如果有科学的、稳定的、有效的学校管理机制做保障,研究实施大教育的地基就会很稳固,骨架就会很坚固。如果对学校管理的历史发展做一个溯源,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管理的发展与社会和教育大背景有着深切的联系:如我国20世纪初引进近代西方的学校管理体系,解放后逐渐形成“苏式”行政管理体系,改革开放后对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的探索等,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都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色。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管理发展的滞后性问题开始呈现。为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提出了学校要建构“以校为本”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为什么要“以校为本”?“以校为本”是因为自上而下的学校管理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学校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主动地、个性化地、创造性地实施管理,要能够创造性地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在对国外校本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从2000年开始,我校初步构建了“以校为本”的管理体系。在之后的实践中,我进一步体会到,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探索不能仅仅停留在“校本管理”的思想、理念层面,还需要有更深层的发展。学校应主动将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引入到学校管理领域,构建科学的载体来实施现代学校管理。2003年,我校在管理领域引入质量管理理论,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创造性地将它与“校本管理”模式融合,形成现代小学“科学、规范、精细化”管理体系。学校编制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核心管理文本,修订完善了行政管理、教务管理、教科研管理、继续教育管理、学生管理、兴趣小组管理、电教网络管理、后勤管理等制度、规范、指导文件300余项,并形成实施机制保证全面落实。一些外来交流学习的校长在学校蹲点两、三个月后常常会感叹:“几乎看不到学校开会,每一位教师和管理人员工作都有条不紊,保持着非常好的工作状态,真不简单啊!”的确,在该管理体系实施进入正常轨道后,即使我一两个月不开会,甚至不在学校,学校依然会正常、稳定并有效运转。该体系在2004年6月通过了上海质量审核中心和美国认证机构的国内、国际认证,之后每年通过他们的跟踪审核或复评审核。
我始终认为:质量管理体系这种制度性的管理在学校中的作用其实就相当于教育大厦的钢筋水泥,如果没有钢筋水泥做支撑,你很难保证教育大厦的安全和可靠。学校实施“科学、规范、精细化”管理后,管理人员与教师要做的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去做,不管你想到还是没有想到,都已经在管理文件中做了明确的规定,这就保证了各项工作实施的质量。没有相对刚性的管理制度约束,工作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就会增大,实效性就会降低。当然,管理制度对个体来说会形成一定的约束,但每个人都有效执行制度和规定,就能给别人带来方便,就能在制度和规范的范围内享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而且,制度管理对每一个人都一视同仁,能够体现公平公正原则,这也是对人最大的人文关怀。
小学校创新实施“大管理”,所谓“大管理”,概括起来就是两方面。一是依托大背景建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大管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管理理论、管理标准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管理也不能再局限在被动执行层面,而是从大背景出发,着眼于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提高整个学校的效能与创造性。二是“大管理”实践的内涵扩大了,既包括进行科学、规范、精细化的制度管理,也包括学校的民主管理和人文管理,更包括学校的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等。“大管理”未来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广,内涵会越来越丰富。
(五)小学校培养“大教师”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是教育生产力中最能动的、最活跃、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教师在小学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但是,长期以来,社会上和教育内部对小学教师认识却有着欠缺和偏差,认为小学教师是低层次的,小学是教小孩的,是小儿科。其实,小学教师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不简单,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复杂程度都不容小看,小学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教好小学生要遵循小学生特有的认知规律,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甚至比教中学生、大学生还要难。所以,小学教师千万不能自己认为自己小,自卑了,退缩了,相反要有信心,争取成为“大师”和“大家”。
在18年的校长生涯中,我平时比较严肃,工作要求很严格,似乎显得不够亲和,但从我内心及处事方式看,我很在乎教师,也很关心教师。我认为: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使教师得到更多实惠,这才是对教师最大的关怀,真正的关心。我希望看到的是苏州市实验小学有着对学校发展目标高度认同,愿意为之追求、奋斗的“大气”的教师群体。小学校培养“大教师”,爱是主旋律。爱学生、培育学生爱的种子是教师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校长应该也必须去营造良好的环境,使之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九五”课题研究全面铺开,我提出以教育科研锤炼教师素质的教师培养策略。学校继续教育中心在师德培养为首,推进师徒结对、135教师培养工程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培养研究型教师队伍。学校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弘扬学校百年来实验研究的传统,请大学教授加入课题组,以总课题为导向,从多个维度设立子课题,层层推进,使教科研工作全面铺开,每一位具有了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投入到课题研究之中。由于学校的“九五”、“十五”、“十一五”科研总课题始终围绕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所以,十八年来,教育科研成为了教师成长的最大推动力之一。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视野宽了、思维活了、认识深了、技艺高了、能力强了。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提升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平台。
进入新世纪,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教师成长的空间拓展到了海外。通过学校在新加坡和美国建立的国际教育机构,通过海外的姐妹学校,友好合作学校,苏州市实验小学的教师实现了零距离、浸润式、深层次的国际交流。从2000年起,一批又一批教师前往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交流学习,二十多位骨干教师到国外任教。2002年,学校参与“中美中学教师交换项目”,连续三年派出三位老师在美国波特兰对口小学Woodstock任教,获得了美国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2005年学校选派老师赴新加坡进行华文和中国文化交流。2005年10月学校受新加坡南洋小学之邀,一行四位教师出访新加坡,进行华文教学示范和教学方法讨论。2007年通过学校成立的新加坡合作办学机构——新苏国际实验学校,教师轮流赴新加坡交流学习。2009年,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准备,学校在美国的华文教学机构——天桥国际教育有限公司建立,进一步拓展、深化了教师国际交流的渠道,使苏州市实验小学教师更好地与国际教育融合。
小学校“大教师”,这里的“大”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确实很“大气”,热爱学生,教育教学的本领大;二是要能够使教师大起来,要把教师培养成为“大师”、“大家”。这第二层含义我认为更为重要,一所学校不能只依靠引进“大教师”,没有内生成长机制生成“大教师”。学校更应该重视的是有一个培养大教师的温床,让教师源源不断成长为“大家”。
(六)小学校建设“大载体”
2003年,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成功,素质教育的深化,优秀教师队伍的成长壮大,质量管理模式的运行,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想来学校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而学校在之前已经挖掘出了所有潜力,已经没有校舍来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外部需求迫切,内部的能量也需要释放,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出已经势在必行。
2003年12月,苏州市实验小学在苏州市教育局领导下,组建了苏州市首家规模型、集团型的品牌基础教育集团。苏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本部为龙头,下辖市实小东校区、相城实验小学、本部幼儿园、沧浪新城幼儿园、苏州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新加坡新苏国际实验学校、美国天桥国际教育有限公司等9个实体。教育集团通过开展中中合作和中外合作办学,依托苏州市实验小学名校品牌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输出苏州市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和优质的师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满足更多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建构教育集团这个更大的载体,服务了更大范围的学生家庭,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
教育集团的成立使苏州市实验小学优质教育资源走出了校门,而近十年来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使学校走出了国门。为什么学校要走出国门,到海外办学?我认为,学校教师如果仅仅到国外考察访问,由于时间的限制,只能是浅层的了解,更深层次的交流,是浸润式的,是与国外的教育工作者面对面的零距离对话。所以,学校走出国门到海外办学,很有必要。
基于这样的认识,早在2003年11月,我就赴新加坡商谈教育合作事宜,之后经过三年时间互派教师交流,深入沟通,苏州市实验小学与新加坡姐妹学校合作,在新加坡创办了华文学校,打造了学校第一个海外教育平台。目前,学校仍然还与培青学校和女子学校等合作,移植苏州市实验小学韵语识字的教学方法,衍生出适合新加坡孩子的更为理想、高效的华文教学模式。2009年,学校第二个海外教育平台——天桥国际教育有限公司在美国波特兰市成立,它是苏州市实验小学与其他机构合作创办的教育机构,旨在为进行中美教育合作交流、咨询及为美国学生及民众提供汉语语言学习,为中美双方的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桥梁,为提高汉语与英语学习的水平,深入了解相互间的文化与教育服务提供平台。最近文莱国又有学校向我伸出橄榄枝,要求我校派出教师输出教学法,帮助他们提升华文教学质量。
小学校成为大载体,是因为它已经超出传统的一所小学所承担的育人功能。通过教育集团、国外教育机构这样的大平台,小学有了更大的功能,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
二、对“小学校大教育”办学思想的再思考
这些年来,在“小学校大教育”办学思想形成过程与实践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办学思想之所以成功,除了其本身的因素,重要的是因为有着“大时代”在作为其厚重的依靠。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发展,没有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没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小学校大教育”就只能停留在理想层面,“小学校大教育”的办学思想与实践就不会形成。所以,“小学校大教育”依托的是大时代。在这改变中国历史进程和社会面貌,堪称奇迹的三十年,在这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三十年,给小学校实施大教育提供了空间和舞台。
大教育视野、大课程教学、大教育资源、大管理体系、大气的教育实施者、拓展的教育载体,勾画出“小学校大教育”的理想蓝图。如果对“小学校大教育”的办学思想进一步追根溯源,我认为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大教育其实并不是我们终极目标,我们并不是追求大教育的形式,甚至不应刻意去追求“大”。小学校大教育的追求最终须回归学生,其出发点和宗旨都是学生,这才有意义。为什么小学校要实施大教育,小学校实施大教育究竟是为谁,其实都是为学生。也只有是立足学生的大教育,才真正有价值,才会真正有生命力。“大”是在促进学生发展基础上自然的结果,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尽可能为学生发展服务,是小学校大教育的价值追求,这也是激励我不断进取、努力最好每一件事的原动力。
在小学校大教育的办学实践中,我认为校长最重要的是要有求真求实的精神。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是科学,所以必须求真。如果没有求真的理念与态度,那么小学校大教育只会虚有其表,没有底气,更谈不上有实效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有求实精神,要把每一件关系到学生发展的学校教育工作做实,要迅速把好的想法落实,行动要快,做事要细,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向大教育的理想迈进。求真求实是大教育的根本。与此同时,校长还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敢于创新、百折不挠的品格;要有虚怀若谷的气度;要有爱学生、爱教师、爱学校、爱教育而为之培育爱的种子、播种爱的情怀的追求。校长要处事公平、公正,敢于用人,善于用人;要具备权力和学术权威,充分的人格魅力;要具备引领者、组织者、促进者的素质和付诸行动的能力。
小学校大教育,是我18年来不懈努力,不断进取的目标和追求。正如我在2009年的述职中所说:“我到学校后有一个梦想——就是和大家一起将苏州市实验小学营造成一个温馨、和谐、高质量、高品位的学习家园,使苏州市实验小学在苏州、江苏、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很高的美誉度。我18年来就是被这个梦所激励,为逐步向这个梦接近而感动。如果说得实在一点,我是坚持“在其位,谋其政,谋好政”,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我肯定会去努力做。不管碰到何种艰难险阻或不理解等的情况,我都义无反顾,坚定不移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因为我坚信绝大部分领导、苏州市实验小学的教师、职工和广大学生及家长是有眼光的,只要有大家的信任、支持、帮助,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18年来的学校发展,证明了我的想法是对的。我们的努力和辛劳没有白白付出,我和我的同事离我们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小学校大教育,我们做出了探索、取得了成绩,但不能说已经达到了理想境界。现在我们离这个理想境界越来越近了,但未来还会有广阔的探索与实践的空间,我们现在所做的,相信也必然会被我们的后辈超越。未来还有不少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要校准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即教育价值观的正确定位,如何少一些简单化和功利化,更多地回归教育本真,从实际出发,求真求实为学生发展服务,使每一位学生享受更好、更优的、更适合的教育,这才是最重要的课题。不追求表面的繁荣,不看重形式上的优质,回到教育最核心的问题,重视做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每一件事,这样的教育才会有长远的生命力。这就是小学校大教育的理想追求,这也是我办学思想的核心内涵。
人存在于时空之中,似乎太小太小,所做的事似乎又太少太少了,要做一件实事,做好一件实事真的好难。在苏州市实验小学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每当荣誉与成绩到来时,我除了感到欣慰,更多是心里沉甸甸的,总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受。最后,我想用我的终生座右铭来结束我的发言:“为做一件事来到这世上,为能做一件事感到快乐,为做好一件事感到庆幸,为能做好这件事感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