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室系列报道2:从“未来教室”到“未来课堂”
发布时间:2014.04.19  浏览次数:4293

2013年1月,黄斐老师有幸走进了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未来教室”,参加了相关教学技术的培训,也有机会思考了“未来课堂”的雏形。
      2013年底,她在“未来教室”首次完成了一堂语文课的公开教学。在教学中依托“未来教室”的信息技术化的有利条件,在语文课堂上尝试运用一些“翻转课堂”的理念来打造一堂全新的语文课——《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 利用网络实现深层的课前预习(或尝试学习):
    (1)浏览指定网页#或通过搜索引擎尝试回答有课文中的有关问题。如:李白是谁?孟浩然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谁送谁去哪里?为什么要送?在哪里送? “黄鹤楼”和广陵分别是什么地方?等等。给予不同能力的学生以不同要求,不同的方法。
    (2)给出中央电视台“文化大百科”节目的视频链接,这段视频介绍的内容文辞优美,生动明晰,图文并茂、制作精良,这段视频以通俗的语言对这首诗歌创作的背景,人物的生平背景、诗歌的意境、黄鹤楼的典故等做了全方位的介绍,其学习的价值可以说远高于课堂上老师空洞的讲解。学生可在家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几乎全部内容。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借助双板软件对视频、音乐、图片、文字做相关度更好的呈现,创设了良好的诗歌意境,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1)借助双板实现了图文音乐的同期播放,在教学中她借助双板实现了诗歌、图片的对照出现,并同时播放音乐以渲染诗歌的意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2) 借助双板实现了“送别诗”的比较教学。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同类诗歌间的异同。
      (3)借助双板实现了教学课件和学生反馈信息的同时呈现。回顾学习内容,对照学习,真正实现了课堂上的温故而知新。
      三、 利用学生端PAD,实现了当堂的师生互动和学习效果的反馈。
     (1)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的需要设置了一项过程检测:请每位学生在学生端PAD上对诗句和相关的解释做练习,并及时点击反馈,教室可以通过“盘古双板”平台随意调去每一个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调整教学。
      (2)在新课授课接近尾声的地方,将教师事先编写好的选择题,通过网络发送到每个学生端,学生选择反馈后,黄老师根据盘古双板中的统计功能,统计出学生选择的情况,并请学生做出相应的分析,以及时便捷地完成课堂效果的检测。
     (3)最后,黄老师请孩子们在自己学生端PAD白板上,自己创作出自己读了诗以后脑中浮现的画面,学生们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于是一个个属于自己的诗的画面就应运而生了。通过“盘古双板”,孩子们将自己的画作及时与全班同学进行了分享,整堂课在愉快的笑声中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