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苏州市首届中小学急救教育展示活动在苏州市第五中学擂鼓开赛,全市各县级市(区)及直属学校精锐尽出。赛事设个人与团体两大板块:个人赛需在“黄金四分钟”内完成闭卷理论与心肺复苏、AED、创伤救护等实操;团体赛则模拟交通事故、地震、火灾、踩踏、触电、运动伤害等真实场景,检验“教科书式”应急响应。
我校郑千倩老师荣获个人总分(教师组)一等奖第一名,获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代表队团体总分一等奖;陈斌老师荣获个人总分(教师组)一等奖第四名,五1班王若琪同学荣获个人总分(学生组)二等奖第二名。
镜头拉回一个月前——
郑千倩老师积极备赛
白天训练,晚上持续练习
精准打磨每一个动作
万次按压终获诀窍
陈斌老师临危受命
6天封闭训练
从早8点到晚8点
膝盖磨出血仍咬牙坚持
每天理论学习直到凌晨两点
王若琪同学拉着妈妈当“模特”
绷带缠满沙发扶手
120电话台词倒背如流
……
荣誉背后,是千锤百炼的指尖记忆
是把夜晚熬成黎明的执着
今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明天,让我们把急救知识传得更远
为每一个生命保驾护航
陈斌老师第一天跪地训练,膝盖就磨出了伤口,因为持续与高强度,一直到比赛结束没有好过。
比赛现场……
“1001、1002......1010,
病人无意识,无呼吸,
立即给予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展示现场
急救时的紧张氛围感扑面而来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专注的紧张
仿佛每一次都按压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每一次通气都重新点燃了生命的火苗
郑千倩老师:
这次参与苏州市首届中小学急救教育展示活动的经历,对我而言既是荣誉的收获,更是一次深刻的成长。能在活动中取得总分第一,与队友携手拿下团体一等奖,这份成绩离不开赛前的刻苦钻研,更让我真切感受到急救知识的重量与温度。
通过备赛和比赛,我系统掌握了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关键急救技能,从最初零基础,到如今能精准判断、快速操作,每一个动作的打磨都让我对“时间就是生命”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些知识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能在危急时刻为生命筑起防线的“硬本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还将这些知识融入我日常的工作中,通过情景模拟、趣味讲解,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基本的自我保护和急救常识,比如流鼻血了怎么办、吃东西时不嬉笑打闹等。同时,我也会把所学知识分享给同事,带动整个团队提升应急处理能力,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们安全成长的港湾。
这场比赛让我明白,急救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份责任。未来,我会带着这份责任与专业,用心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平安。
陈斌老师:
自己临危受命代表市直属参加苏州市第一届中小学急救比赛,心里满是忐忑,我这个“救火队员”只赶得上6天培训,别人早已练了2周。那6天,从早8点练到晚上8点,手法练得发僵,流程在脑海里转了一遍又一遍。回到家也歇不下,理论书翻得卷了边,题库刷到半夜两点是常事。最终站在领奖台时,我想,那些熬的夜、练的功,终究没辜负。
这次培训中,我通过系统地学习心肺复苏、各种包扎术,扎实掌握了一些急救技能,这才是本次培训我最大的收获。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也希望能把本次培训中学到的技能传授给身边的同事、亲人。
王若琪同学:
应急救护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学会正确的自救和互救,在关键时刻就能救人于危难,给予伤病员安慰与支持。
在过去的几周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快速判断出伤病员的病情并包扎处理,还学会了如何预防和自救。
首先,我们时刻注意周围的安全,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其次,要多练习,多实践。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模拟实训,才能真正掌握技术要领,做到胸有成竹。我每天回家都会反复练习,连妈妈也成了我的“模特”。
我也学会了不少知识:如红十字运动的创始人是亨利·杜南、拨打120时要说清楚伤病员所在的具体地点、伤病员人数、伤病员发生伤病的时间和主要表现、可能发生意外伤害的原因和现场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烧烫伤时要用15℃~25℃的冷自来水持续冲洗……
全市比赛那天,我特别紧张,当获得“团体一等奖”时,我和队友们都特别激动。获得的荣誉不仅是对我知识和技能的肯定,更意味着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虽然我放弃了回老家探亲的机会,却收获了能帮人的真本事,我觉得特别值!
生命无彩排,急救即未来!
一起学急救,做校园“守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