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 助力学生成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校园里有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中的2个孩子是我的第一届学生,我带了他们6年。他们选的社团是昆曲,选昆曲社团的原因是喜欢陈老师,而他们的陈老师就是昆曲的助教,可惜他们选上的那年我去了其他社团。对他们来说昆曲真的是0基础,可喜的是他们坚持下来了,并且先后两年作为《游园惊梦》的男主角——小生柳梦梅的表演者,登上六一展演的舞台。我觉得他们真的很棒,至少,如果领导让我去唱昆曲,我连尝试都不愿意,因为“我不是那快料”、“我没有唱昆曲的天赋”。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个概念——固定型思维模式,即一个信念体系,认为一个人有着先天注定的智力、技能或才华。这种思维模式存在两个极端,认为自己天生笨;或者认为自己天生聪明。这两个端都存在问题:一个带着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高水平学习者,他们可能被“聪明”所吞噬,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真正付出努力,因为他们坚信自己天生聪明,不需要努力。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冒险,他们更有可能直接选择逃避,否则就影响了“我天生聪明”的形象。一个带着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低水平学习者,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更不要指望他们会付出努力,因为我天生笨,付出多少,都没法改变。
与固定型思维模式相对的,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即认为通过坚持、努力和专心致志地学习,一个人的智力将得以成长或发展。一个带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付出的努力,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因此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更容易坚持,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甚至面对难题的时候他们会显得更加兴奋,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成就。因此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既然重要,我们就要协助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做什么?先来看一份数据(ppt图片)。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模式随着年级上升会出现一些规律性变化,幼儿园的孩子成长型思维模式占100%,也就是他们都相信自己能够学习并通过自己的学习取得成功。进入小学后,每上升一个年级,就会有更多的学生相信智力是一个固定的特性,也就是他们越来越相信“有些人天生聪明,有些人天生不聪明”。这张表格首先证实了思维模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结合我自己的认识以及我所接触的学生,我总结两个可能性因素:第一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如果我每次数学考试都是100分,慢慢地我就会形成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我天生适合学习数学”。相反,一直处于及格边缘的孩子就会觉得“我天生没有数学方面的天赋”。第二,周围人(老师、同学、家长)的作用、评价。
穿过校园的每个角落,你几乎都能听到老师对学生的表扬。“你真聪明”“你真棒”,这样的表扬听上去都是积极、正面的,但是这些评价注重结果,忽略过程,对于学生的行为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只会觉得我天生聪明,我取得的成绩与努力无关;我不努力,结果也是这么好;万一哪次考砸了,肯定是运气太差了,或者卷子太难了。相反,当我们表扬孩子时更加注重付出的行动、努力,孩子就会将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面对失败,他们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足够努力,以此来调整下一阶段的学习。因此,作为老师“Change Your word, Change your mindset“(换个说法,换个思维)。在表扬“你考得真棒”时,还可以加上一句“我可以看出你这阶段的学习非常努力、用心”,将表扬努力的词汇添加到已有的表扬陈述中,就能传达一种积极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一个学生的思维模式决定着他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行动,一个教师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促成他对学生需求的回应。一个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师,他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坚持、努力和专心致志地学习,得以成长或发展。他就会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机会,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走进教室,我们的面前是40多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特色,都有自己的起点能力。如何在每一节课上实现因材施教,第一步就是在课前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对新授知识点以及与此相关的知识点了解多少。对于一个40多人的班级,如何高效的掌握每个孩子的起点水平,信息化社会、大数据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法。以上周我们数学组开展的《鸡兔同笼》这节实验课为例。老师在新授课前上传前置学习材料,学生独立完成视频学习和作业练习。特别注意:这句话……我们根据大数据平台收集的数据,分析全班对于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了解某个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已经掌握多少。在充分了解每个孩子实际情况以后,老师可以为新授课做两项调整工作——1.学生分组调整,为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做准备。2.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调整。这本书上称作“课程紧凑”(通过删减学生先前学过的知识使得课程简单化)。譬如,从数据分析来看,学生对于这节课要掌握的有序列举的方法已经达到百分之90,那么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课程紧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为每个学生推送适合他自己的学习内容。譬如,这节课在达成三个层次的目标后,我们给学生准备了不同层次的变式练习。A组题——基础目标有序罗列;B组题——分层目标:正序和倒序,跳序,中间尝试;C组题——应用情境,知识点迁移。每个孩子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当然,随着我们对学习平台的深入开发和使用,我们期待课堂教学的更多环节上使用大数据了解学生,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供机会和可能性。真正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回过头来分析我的两个学生,从0基础到成功演绎,从不可能到可能,相信成长型思维模式一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坚信:付出努力,就能成功。由此让我想到我的儿子,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飞行员;让我想到我的学生,他们的梦想是画家、宇航员、科学家……作为他们的家长、老师,我要做的是在每一次对话、每一次交流中帮助他们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我要做的是为他们的每一个成长需求给予积极回应,为他们的成功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