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读书笔记1
发布时间:2017.12.27  浏览次数:4080

对学习动机的再认识

——读《应用学习科学——心理学大师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苏州市实验小学校   许轶

暑假拿到《应用学习科学》一书,担心这本书读起来会枯燥艰涩,可阅读之后发现,本书对我重新认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新思考自己的学科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本书从学习、教学、评估三大方面展开论述,让我对学生如何开展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对实证依据下,如何开发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书内容中,我对第二章如何开展学习中的学习动机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因为暑假学术型活动中,北师大的陈锁明院长、朱志勇博士让我们总结自己的教学,其中我就重点谈了自己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看法。

一、  我对学习动机的看法。

我认为学习的动机,不外乎兴趣和成就两个方面。好奇促生兴趣,兴趣促生学习,学习取得成就,成就促生研究,研究中又产生兴趣,如此循环往复。

记得我有一个学生叫丁瑞,语文成绩很差,默写要错,背诵要漏,阅读要偏,作文要空。不仅语文成绩不行,数学、英语也不行。可就是这么一个孩子,在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上让我刮目相看。那一节课是介绍埃及的历史和风俗。因为那一阶段我的工作内容很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这节课。于是,我让学生自主报名来上这一节课,介绍埃及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丁瑞说他愿意,因为他寒假要去埃及旅游,所以收集了很多埃及的相关资料。我怕他能力不够,又选了几个能力强的孩子,想着一个讲完另一个补充。谁料当天的品德与社会课上,丁瑞展示了自己制作的PPT,滔滔不绝地讲了整节课,埃及的神庙、守护神等名字也是一气呵成不带停顿的。当我向他妈妈表示对这个孩子的赞赏的时候,他妈妈只说了一句话:“他非常喜欢埃及。”因为喜欢,所以丁瑞收集了不少埃及的资料,也认真研读了这些资料,所以在课上能够全面、细致、流畅、生动地介绍埃及。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如何让学习的兴趣变成学习的成就呢?从兴趣到成就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我认为需要必要的知识、方法和及时的反馈。必要的知识为学习打下基础,合适的方法能使学习真正地发生,及时的反馈能够为学习调整提供依据。如图1:

图1:

二、  梅耶教授对学习动机的看法。

梅耶教授在书中阐述了他对学习动机的看法。他认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状态。他认为动机有五种:兴趣、信念、归因、目标、伙伴。他将之称为五种动机理论。

这五种动机理论,是梅耶教授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的结论(书P40表2.12),通过五个指向不同的问题的问卷调查,得出这五种动机。

从这五种动机来看,学习的动机,首先就是兴趣,就是学生要觉得“我很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这里也是合用的。就像我自己的分析学习动机时所举的例子丁瑞同学一样,因为兴趣,所以学习。

学习的第二种动机是信念,即学生认为自己努力学习将会获得回报时,会更努力地学习,通常表述为“我很擅长”。这一描述让我想到了公司员工为了赚更多的钱而拼命工作的例子,也让我想到了班级里那些学习中等的学生,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的场面。

学习的第三种动机是归因,即当学经生把学业成败归因于努力学习的程度是,他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表述为“我的成败取决于努力程度”。会不会有这种情况?会的,而且有相当多的学生家长会将努力的程度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挂钩。

学习的第四种动机是目标,即当学生的目标是掌握学习材料时,他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表述为“我很想学”。目标这个词,我认为和我自己分析的学习动机中的“成就”是接近的,此处是想达成的目标,而我所表达的“成就”则是已达成的目标。在学生获得“成就”前,一定会对将能获得的成就设定一个目标,即梅耶老师所说的目标动机。

学习的第五种动机是伙伴,即当学生把教师看成社交伙伴时,他会更努力地学习,表述为“大家一起学”。这里有几个概念:社交伙伴、教师、一起学。为什么我要注意这三个概念?(1)社交伙伴不同于学习伙伴。社交伙伴在某种程度上较学习伙伴更轻松,更值得信任,而且交际的内容较学习更为广泛。(2)教师,一定是指课堂上的老师吗?还是指可以和自己一起学习的社交伙伴?我认为梅耶教授应该想表达的是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师,而不是可以一起学习的社交伙伴。那么这种想法在当今社会下是不是完全正确呢?是不是能够有所延展呢?(3)一起学,谁和谁一起学?这个一起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学习,还是和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这里的表述不是很清晰。所以,对于这第五种动机,我觉得还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将之弄清楚。

梅耶教授的五种动机理论,并非只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去思考学习动机的发生和存在,而是从个体转向群体,从原始兴趣转下更多的心理因素。这五种动机理论为我们一线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了理论的支撑,让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可以多维思考,有效选择教学策略。

三、  我的一些疑惑。

学术型教师活动,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考虑每一个研究的真实、科学性,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质问、追问、拷问,在这个问的过程中,严谨自己的思维、教学和研究。

阅读本书以后,对于梅耶教授的学习动机的五种理论,我也存有以下疑惑:

1. 如何看待梅耶教授对于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的过程?

产生这样的疑问,源于梅耶教授的研究过程。从本书中,我们不难看出,梅耶教授是非常重视实证研究的。在得出每一种学习动机的结果或者产生一种学习动机的理论之前,梅耶教授都会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五种动机,对应问卷调查中的五个问题。由于本书后面没有附梅耶教授所用的原始调查问卷样例,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书中所有的调查问卷都是没有经过删改、选择的,都是原始设计好的调查问卷。

基于上面的猜测,我的疑问在于:梅耶教授的五个问题对应了五种学习动机,那么梅耶教授是从问卷中发现了五种学习动机还是在已经归因了五种学习动机后设计了调查问卷?

疑惑中的两个问题直接影响了研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如果是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了五种学习动机,那么问卷是如何研制的?为什么五个问题正好对应五种学习动机?如果是梅耶教授已经将学习动机分成五种,进而设计了这样一份调查问卷,那么,这样的实证研究只能是作为一种猜想的验证,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是否应该改变写作的进入角度?如果梅耶教授先猜测后验证的假设成立,那么梅耶教授所猜测的五种动机是否全面、科学?这样的研究的科学性将受到质疑。

2. 五种动机之间是否存在交叉?

产生这一疑惑,是因为梅耶教授对于五种动机的阐述,当然这些阐述可能由于翻译的原因令读者产生误解。梅耶教授在对信念和目标两种动机进行阐述时,认为信念是指学生坚信自己努力学习将会获得回报,而目标是指当学生的目标是掌握学习材料时。这两者之间是否有交叉?掌握学习材料是否能认为是学生获得学习回报的一种情况?

 

虽然梅耶教授的五种动机理论让我存疑 ,但是,从梅耶教授的著作中,我仍然习得了许多,特别是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思考。我想这些思考对我的教学一定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