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古诗中所描写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通过品析,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课前:齐背《游园不值宿》《宿新市徐公店》,这是这册教材的第5课的两首古诗。在齐诵的时候,老师强调语速放慢一些。
正式上课:
- 理解诗题
- 请学生读诗题,判断停顿点并加以辨析。
- 诗歌题目的结构是时间+地点+事件。
- 齐读诗题,注意有节奏的朗读诗题。
-
学习诗文
-
比较这两首诗与第五课的两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
-
学习第一首,
- 请学生说一说,对苏轼的了解,老师再补充写作的背景。
- 老师问,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打击会是怎样的?(学生说)苏东坡没有说,他把情感藏于这首诗中。
-
请学生边默读边想象画面
老师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得慢一点,详细一点,请学生说。-
这雨来的快,走的快,你还看到了什么?水如天,不写雨大,而且雨后水多是什么方法?侧面描写,侧面烘托,表扬学生,这是了不起的发现。
4、作者一个又一个比喻,把这场雨写得如此灵动。适时引出苏轼后来的依据诗句——“还来一见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说明这场雨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之深。
5、出示一系列比喻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6、悟情感——特殊的写法,藏着特殊的情感,当时苏轼被贬,经历这场雨后苏轼会变得怎么样?这首诗中的风风雨雨,还是大自然的风风雨雨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大声吟诵这首诗,把苏轼藏在诗中的情感吟诵出来。
7、总结学古诗的方法,读诗文,想画面,悟情感。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上两句是在写什么呢?
作者在议论,在赞叹。赞叹之情,就藏在这两句的一个词中,毕竟——毕竟的意思是到底,说明作者偏爱着西湖的美景。
再读诗文,作者偏爱的西湖美景到底美在哪里?
这不是一首送别诗吗?怎么没有提到送字?
作者将情感藏于这美景之中?品读三、四行。
接着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后两句比较,
突出一个是全景镜头,一个是特写镜头。
回看第一首诗也有全景镜头,还有一个镜头是特写。
适时点明:写景时可学习这两位诗人,全景加特写。
齐读两首诗,
- 最后再拿出习字册,指导写字。
精彩教学片断及分析
学习第一首诗,读诗文、想画面部分的互动比较精彩。
老师不急不缓,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将画面想象得具体而生动,通过画面的想象理解诗文的意思,教师再适时地从写法的角度加以引导并提炼,分析诗文写法比较自然而不生硬。悟第一首诗的情感也设计得比较巧妙。“特殊的写法,藏着特殊的情感。”——当时苏轼被贬,经历这场雨后苏轼会变得怎么样?这首诗中的风风雨雨,还是大自然的风风雨雨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经过大风大浪,一切都会归于平静,做大事,目光远大、胸襟开阔……)
值得商榷的教学片断
学习第二首古诗感觉学得还不够扎实。对写作的背景了解不够,因此在理解“送别诗怎么没有提到送字”这个问题时比较表面化。
背景: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