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然而,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得如何?说实话,那种把学生的头脑当作容器,由教师一味灌输的教学法在目前的课堂上是很少见的,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由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会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是难以得到发挥的。我们认为,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没能从根本上改革教师习惯的教学方式,因为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以教师教学法方式的改变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就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已经打破过去“满堂灌”“满堂听”的枷锁,还学生以真正的“自主”。教师说的时间越来越少,学生思维的时间、交流的时间、探索的时间在增多,教师正慢慢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张扬着自己的个性。但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还是以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特征,表现之一是课堂中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一项调查表明,小学生反映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没有或很少经历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的人达到80%;其另一表现是学生们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
即使在一些课堂中,体现学生“自主”的方式在增加,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探索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然而,让我们仔细地分析这些所谓的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探索,就会发现,在这些热闹的背后存在着危机,学生会合作吗?学生会交流吗?学生会探索吗?现在的小组合作不能说是合作、小组交流不能说是交流,只能说是一个学生在做、在说,其他同学在听、在看,缺少的是合作的方法、合作的形式,徒有一些热闹罢了。
这些现象从更深的层面反映出,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的参与程度显得很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就显得尤其重要,形成一定的策略促进学生深层次参与数学活动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本课题就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在参与度的策略入手开展研究。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制定与《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重点,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主体、运用探究、注重交互、关注过程、实现开放成为教师教学理念改变的表现。同时,在中学至小学相继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在关注学生的参与数学活动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形成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操作模式;另外,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盛行,在小组合作研究方面也形成一套理论和操作方式。
国外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较我国早些,注重问题解决、注重数学应用、注重数学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这几方面的注重,就需要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国内外的研究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形成了一定的策略促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但是对学生参与度的研究不是很深入,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参与度的策略未能成一个系列。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内在动机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内在动机论将学习动机看成是为达到学习目标作出努力程度的标志。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学习动机是借助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激发动机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
2、建构主义理论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综合性学习理论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综合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四、概念的界定
学生参与涉及行为、认知和情感三个方面的活动。我们把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活动称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由此,我们把学生在数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定义为:学生在课堂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
五、研究目的
1、研究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形成提高学生课堂行为投入的策略。
2、研究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不同情感体验学生促进情感投入的策略;
3、研究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认知投入,形成提高学生课堂认知投入的学习策略、学生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策略。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综合选用多种研究手段,诸如准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等,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七、研究步骤
本研究分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3年6月——2003年8月)
1、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学生在课堂中行为、情感、认知投入的程度。
2、进行课题初步论证,形成实验方案。
(二)启动阶段(2003年9月)
学习相关理论,了解该课题的研究价值,实验意图、安排及方法等。
(三)实施阶段(2003年9——2004年9月)
1、根据实施方案针对不同的重点进行分课题的研究,形成不同的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策略。
2、规划并完成各类评价工具设计。
3、定期进行课题组活动,更新观念,及时反思、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四)评价与总结阶段(2004年10月)
1、收集课题实施个案,收集教师教学方案。
2、检测各种策略的效果,作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总报告,并组织专家对成果进行鉴定。
八、研究成果
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初步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保障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心理活动中占优势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主要指群体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觉醒状态、注意状态、情绪状态、灵感状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与学校心理环境、物质环境的创设密不可分。
盖兹尔思——赛伦模式是学校心理环境设计的著名模式,该模式将心理环境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第二、三、四层次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建设。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分别是:个体层次,包括个人、个性和需要;群体气氛层次,包括群体、气氛和意向;学校制度层次,主要包括学校制度、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内容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尊重和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与想法,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
(二) 让学生有成功感自主参与学习的激励机制
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一般来讲,对学龄儿童的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7〕。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尽管合作学习和分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组织不好,其结果仍然是优等生活跃,中等生参与机会少,个别后进生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教师要时刻想着所有孩子的成功,善于观察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同时,采用小组长轮换制、小组发言代表的推举和轮流相结合等教学制度,鼓励后进生争取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自由,各尽其力,各显所长。
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也要注意肯定性评价语言的选择和及时使用。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我们只要对儿童多留意、多帮助,儿童的闪光点是随处可见的,对儿童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选择恰当的肯定性评价语言进行鼓励。我们常常采用下列方式: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用“你回答得棒极了”“你真会动脑筋”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成功,用惊喜的语气肯定,甚至表示向他学习;对欲言又止的学生,用“胆子大一些,试试看,老师会帮你的”;当学生自己完成了任务时,用“你成功了!”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我们也使评价语言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长期坚持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自信心明显增强,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四)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五)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有效途径
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师生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老师成了评价的权威,是学生学习表现唯一评定者。由于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所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师生授受的传统讲授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向交流,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成了课堂评价改革的关键。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努力改变这种状态,要求教师每节课至少给予学生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九、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虽然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的策略,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如:如何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形成不同的提高参与度有策略;如何使学生参与更有层次性,更有深度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书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2、毛新勇、孙长根《建构主义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上海教育》1999年第1期
3、《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施良方 崔允淳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小学儿童如何学习数学》孔企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浅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运行机制》深圳市南油小学 孙连春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李臣之
6、《学校心理环境设计》盖兹尔思——赛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