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段落结构图式教学一般原则和主要策略
发布时间:2012.02.08  浏览次数:6112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虽然受个体认知水平、学习经验影响,但主要还以外部因素、尤其是教师教学的影响为主,中年级的学生主动地模仿,有时能自觉地运用老师教过的图式。对一些基本的图式可以半独立运用,能作一定的自我调整,但主要还是靠外部影响。从外部不断吸收各种阅读图式及其怎样应用这些图式的方法(策略),然后逐渐内化、使之稳定为自己的图式,所以中年级的段落结构图式教学尤为必要,且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一定策略。

中年级段落结构图式教学一般原则
1、启发性原则:我们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激发思维活跃,主动探究规律,增强独立分析阅读材料,解决阅读问题的能力。每个图式的习得,都应该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抓住学习动机,从根本上进行启发,不能采取灌输的方式,教师要善于激疑,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教学材料进行感悟习得,从而将相关的图式内化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2、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知识发展和能力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必须严格按照逻辑系统进行教学,分层制定教学计划,注意教学材料的前后连贯,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还要把循序渐进的原则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课堂教学要循序渐进,布置练习、复习巩固、安排检测等都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3、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年级结构图式教学,必须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儿童的学习、钻研的兴趣为着眼点,目标设计、课程拟定、内容安排、形式选择、情境创设、效果评价等都应体现趣味性,使学生乐意参与,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始终保持极大的热情。

中年级段落结构图式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 专题教学打基础
“专题教学”是指将某一或某几个相关策略,以专题课的形式,通过实例讲解它们的要领,适合对象与范围,指导学生学习应用,然后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应用,直到学生熟练为止。为了让孩子们建构总分、并列、承接、因果四种基本结构图式,并能主动进行润色。我们安排设立专题教学课,集中一定的时间,在一堂或几堂课中,通过对典型材料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某种结构图式。选择典型段落结构进行教学,通过对该典型段落的分析、学习、认识,掌握每一个基本段落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能够迅速地对课文的段落结构进行判断。(如:总分结构的特点有一句中心句,其余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主要意思来写的;并列结构的每一部分内容关系是并列的,是可以相互颠倒的;承接结构的段落,内容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可以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等;因果结构的段落,由原因和结果两部分构成。)

(一)专题课的一般步骤:
1、 策划设计: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图式的形成,首先是受同化过程的影响,即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所以在准备专题教学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充分、详尽的设计,主要是选择丰富的典型阅读材料,作为“刺激输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图式。
在形成基本图式阶段,我们选择的阅读材料是单一的,典型的,即阅读材料集中在一个自然段之中,在结构上有明显的特征和相似性,学生很容易从中发现共同点,从而逐步形成某种结构图式;
在对基本图式润色阶段,我们选择的阅读材料就较复杂,各种结构相互嵌套,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基本图式及其变式对其进行相对独立的阅读,并作出一些调整,来丰富、润色自己的已有的图式,即“顺应”的过程。

2、 集中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程序,循序渐进地将这种集中的外部影响,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图式。
(1) 教:学习典型,发现共同点。
阅读中,段落结构图式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迅速有效地把握阅读材料。所以在教学典型段落的过程中,教师以引导为主,旨在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阅读材料,形成阅读能力。所以我们不是为教结构而教,而是以引导学生理解阅读材料为抓手,通过发现结构上的共同点,知道同一结构类型的段落可以用一个相对便捷而准确的方法来把握他的内容。
举例来说:我们帮助学生形成总分结构图式。出示一个典型的段落后,教师首先发问“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一段文字,读完后,你能告诉老师,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各有千秋,有的繁琐,有的简洁,有的准确,有的片面。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选择一个大家认可最简洁、最完整的答案(基本与总起句一致)。接着继续出示一到两个总分段落,同样要求大家找出一个最简洁最完整的段意。然后有意识地让学生对这几个典型的总分段落进行比较,说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不少学生都能发现,能简洁、完整地概括段意的这句话都位于段首,下面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这时老师适时点拨,这句话就是这一段的总起句,下面是对它的分述,这样的段落结构是总分结构。
(2) 扶:大量阅读,加深印象。
此时,我们会给孩子提供较多的典型段落,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把握其共同点,然后陈述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实效。
同样拿总分结构段落为例。教师将印有3-4个典型段落的讲义发给学生,给学生提出以下要求:1、迅速、认真地阅读这几个段落。2、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点?3、试着迅速概括出各段的段意,注意简洁完整。4、首先完成的同学请举手示意。部分学生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迅速地通过抓住该段的总起句来概括段意。此时教师提出极大的肯定和奖励,强化学生的印象,并进行专题课小结:总分结构的段落,可以用总起句概括段意。
(3) 放:自主阅读,读写迁移。
   通过“教”和“扶”两个环节之后,学生能初步形成某种结构图式。此时,我们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材料,让他们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发现,很多原先读来纷繁复杂的内容,在这一结构图式的指引下,竟变得简单明晰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试着由读向写迁移,最终将这一结构图式内化。想想我们学过的文章中,哪些段落是总分结构的,试着概括它们的段意。想想总句和分句之间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模仿总分结构的段落,用总分结构写一段话。如:给出总起句“天上的风筝越来越多。”让学生通过观察写出分句;给学生欣赏“海底世界”的录像,以总分结构描写美丽的海底世界等有趣的写作活动。

(二) 专题课的注意事项:
(1) 明确目的,知道好处。
在帮助学生构建任何一个图式时,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每个图式的形成都有助于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的结构图式有利于大家更好地把握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效率。也就是,我们的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所说的,“可以把长文章读短”“迅速知道文章内容”“能做阅读小能手”等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激发思维活跃,主动探究规律。
(2) 发现规律,获得方法,形成能力。
我们策划设计任何一堂专题课,都是以让学生“发现规律,获得方法,形成能力”为主线的,也就是帮助学生建构图式的基本方法。所谓发现规律,即通过大量的结构相同内容不同的阅读素材的学习,让学生发现其结构上的共同点,了解结构特点和规律。然后在教师的指引下获得一些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在不断地实践和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任何专题课都不能偏离这条主线。
(3) 力求生动,讲究趣味。
我们的结构图式教学针对的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所以在教学时教师特别要注意方法,切忌生搬硬套,让学生陷入厌学的歧途。教师的讲解要力求形象生动,讲究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融理性的知识于生动的课堂之中。比如我们在教学承接图式的时候,就用上了生动形象的图示法和“喻示”法。如教学《鼎湖山听泉》的第一自然段,作者以简洁精练而不乏生动的笔墨记叙了自己游历鼎湖山的经过,是典型的空间承接的结构段落,我们在讲解时以让学生画游览示意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空间承接的结构,同时以形象的比喻告诉他们,这一句句优美的句子,一处处美景就像洒落在作者旅途中的一颗颗珍珠,美妙至极。作者用自己细腻的文笔,将它轻轻拾起,并用一根细细的丝线把它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这一条线,是一条承接线,有了它才有了美丽的珍珠项链,有了它才有了结构清晰的文章脉络,有了它才使文章形神兼备,引人入胜。这样的教学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受益匪浅。
附图:            庆云寺
                        听(钟声)
                                    看(泉水)
                                      听(泉声)
          肇庆市                          寒翠桥
二、 渗透教学细消化
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阅读图式的应用虽受个体习惯的一定影响,但阅读图式的教学与应用也可促进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只要学生经常习用,就可变成习惯,而且这种习惯更具科学性。我们的“渗透教学”是就指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将某些阅读图式结合课文讲解与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慢慢消化,形成能力,养成习惯。
1、激活: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结构图式,形成一定的阅读预测能力。
高效率的阅读者善于捕捉和利用文章的“线索”来对其意义和内容进行预测。通过图式教学的研究和尝试,我们发现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预测能力,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通过专题课教学,形成和丰富学生的阅读图式,这是阅读预测的基石,在随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图式,传授一系列阅读预测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捕捉视觉信息中有助于阅读预测的“线索”。线索的外延比较广泛,我们主要以标题、中心句、过渡句、关键词等结构线索为抓手,从不同侧面为阅读预测提供了一定的可以利用的条件。如选择写景文和状物文的语篇和语段中常见的“总分段落”,让学生捕捉中心句、关键词等线索进行学习理解,然后再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类型的语篇、语段。具体阅读时,应当鼓励学生捕捉文章中的显性线索,对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展开方式等进行推断,从而及时地把握语篇的整体意义和下文的基本内容。可以让学生将总起句以后的内容用白纸盖起来。在学生读完总起句后,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它提供的信息对以下内容进行预测,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果这是一个总体概述,那么以下内容是用具体事例来展开和支撑呢,还或是对此进行补充和修正呢?在学生对下文作出自己的预测和适当的讨论后,让他们读以下内容,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即使有的学生的猜测与文章大相径庭,只要有道理,教师也应该鼓励。读同组其他课文时,也可以重复上述教学过程。有时可以将一段段文字分别投射在屏幕上进行预测训练,可以设计多项选择题。或者,在遇到便于训练预测能力的典型的语段时,可以卖一个“关子”",故意留一段文字不读、不讲,让学生说说这段文章的结构或内容。
2、丰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讲究“精讲多读”,丰富已有的图式:
图式理论认为,读者虽然具有适合于阅读材料的图式,但是如果材料中所提供的线索不适于阅读材料的图式活动起来时,会出现理解困难;另外,读者即使用已有的图式为阅读材料提供一种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不是作者所意欲传播的,会出现理解错误。因此,在随堂教学中出现重点段落时,教师“相机”点拨几句,或者使学生的图式的活动起来,或者让学生得出正确的解释,这便是图式教学精讲的内容。同时,因为阅读活动本质上是学生运用图式吸纳和加工文字符号信息的过程,即使学生发现图式、激活图式和选择适当的图式来同化、理解、吸收、整合课文中悟到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一个从语言到图式、从图式到语言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如果不通过“眼到、口到”的反复的读,语言材料就不能完整地输入到图式中去,图式就不能活跃起来,阅读活动也就无法顺利展开。
3、运用:读写结合——建构图式的有效途径。
与阅读一样,写作也是图式的具体化。写作不仅可以像阅读一样对文章图式的形成和巩固发生积极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善图式的品质,让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认为“读写结合”是指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相互促进作用,在学生的大脑中塑造一个巩固完善的“文章图式”。该图式既可以指导阅读,也可以指导写作,从而使学生的读写能力都得到发展。如随堂学习了《参观中华世纪坛》:第2-5自然段我们要求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仿照课文结构,写一次参观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运用头脑中已有承接结构图式,掌握参观活动、游记等按照参观游览的行进顺序写的特点,巩固按观察顺序、地点变换承接的段落结构;学习了《小旅行家和三栖汽车》后,要求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向别人推荐你的三栖汽车”,让学生运用头脑中已有的并列结构图式,掌握按名称、外形、特点、用途等方面进行叙述的特点,巩固按事物不同方面分类、并列的段落结构。

三、 课外延伸活运用
1、 课外阅读
(1) 筛选推荐:实验班的孩子有比较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我们进行阅读图式教学,必须将课外阅读活动纳入其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和推荐,尤其是精读篇目。让已形成的图式在孩子相对自主的课外阅读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在承接图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新语文读本》《课外美文》《小学生阅读文库》等优秀图书中,选择写景、叙事(尤其是游记)类,不少承接结构的文章让学生进行精读。
(2) 指导监控:发挥“与好书交朋友”“阅读记录卡”“阅读批注”等课外阅读指导监控措施,有意识地要求孩子找出好的结构段落,对其进行分析理解,可以摘录,可以评论,可以访写,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以此为契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相应的指导和监控。
(3) 反馈调整:对于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有一位学生在阅读了《课外美文》中《游泰山》一文,模仿课堂上的图示法,画出了小作者游历泰山的游览示意图,清晰形象地展示了文章的脉络结构。教师就及时地给予他很大的肯定和赞扬,并在全班进行表扬和推广,更建议大家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先画出自己游览某个旅游胜地的游览路线,再试着动笔写一写,并组织时间进行集中的交流。

2、 课外交际:
(1)晨会随时渗透,加深巩固:
平时利用晨会课的新闻交流、故事会、佳作欣赏等多种形式,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回答做及时的点评,巩固加深对段落基本结构的认识。帮助学生在脑海中牢固形成段落结构图式。
(2)语文综合活动:
每周利用沙龙、班队课,开展一次语文活动课。
活动形式有:
阅读赏析:根据近期学习的图式内容,通过各种渠道,有针对性的搜集相关阅读材料,进行交流。
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填空”“活动作文”等多种多样形式的写作比赛。
趣味活动:举行“新闻发布”(总分)“续编故事”“演哑剧”(承接)“摄像”(并列)“科学小实验”(因果)“新苏州”(特产,风景,刺绣,名店,故事,小桥,小巷)(总分、因果)等活动。

在学生阅读能力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中年级,阅读图式是一个随时准备扩展的知识包,当新的阅读材料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的时候,他们不仅要用自己头脑中的段落结构图式对其进行判断和分析,还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它,使其更为丰满和灵活。这将是又一个“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也就是说,当“珍珠”可能被换成“石头”“钻石”“玻璃”“塑料”等完全不同的阅读材料时,也可能按不同的结构方式被穿起来时,只要有这些基本图式的存在,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把握也不会有太大的偏颇。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也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学生的这种自主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形成,特别是自觉运用,必须建筑在经常的实践和运用之上。以上我们只是提出的一些粗浅想法和做法,还有许多有待探究的地方,以期更为有效地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实效。

(本文曾获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