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性课文上出“语文味”
发布时间:2012.02.08  浏览次数:5198

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选录了许多常识性课文,有介绍动物的,也有介绍植物的,还有介绍其他一些事物的。这类课文大多采用说明文的形式,也有不少采用诗歌、童话、故事等文学样式,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或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来传授科学知识。这些文章科学性强,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好素材。因此,教学此类课文,须处理传授科学知识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以科学常识的传授为凭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的精妙,夯实朗读,感受语言的生动,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目的理解科学常识。以求语言文字训练与科学知识渗透的有机统一,让常识性课文上出“语文味”,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加强趣味性
  小学阶段的常识性课文大多采用文艺性的笔调讲述科学道理,介绍科学知识。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想方设法挖掘教材中的快乐因子,努力营造“趣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凸显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常识性课文的积极性。而且从长远的教学策略来看,常识性课文教学应是激趣为上,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阅读常识性文章的兴趣。
1.富含情趣性的导入
  倘若常识性课文的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自然会好些。那么,饶有趣味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例如,《花钟》的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一起说出谜底好吗?是什么?
生:时钟。
师:原来是时钟啊!(板书: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的可不是普通的时钟,而是一口有趣的——
生:花钟。(师板书。)
学贵有疑。猜谜导入,先钟后花,告诉学生这既是钟又是花,就是花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了起来。
2.富含情趣性的设计
  课堂上光有情趣横生的导入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始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课堂教学,那样,课堂才会有别样的情趣。
例如,《航天飞机》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它由大量生动有趣的对话组成,同时又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了这些对话中。教学时,我抓住文本的这个特点,大胆设计了“朗读—探究—展示”的教学主线,放手让学生从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探究航天飞机和火箭在外形、性能、功能上的不同,再以报告会的形式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探究的成果。结果,学生至始至终兴趣盎然。
二、凸显语文性
常识性课文因其文本固有的“给人知识”的特性,教学必然该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课的根本,常识性课文的教学也必然应该体现浓郁的语文味道。即“身有彩凤双飞翼”,“语文味”与“科学性”是常识性课文教学的“双翼”,比翼才能齐飞。因此,教学常识性课文时,教师应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把科学知识的传授融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使得知识与能力双赢。
如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可先让学生思考:国际互联网像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它的大呢?接着教师范读“巨型、团团包住、无数条、亿万台”等词语所在的句子,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张神奇的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网。请学生读出这张网的奇妙与巨大(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并思考:为什么“网”、“线”等词语要加引号?引导学生体会引号表示特殊意义的用法,感受比喻的形象贴切。然后出示课件:由有形的地上电缆、地下海底光缆和无形的空中无线电波交织而成的国际互联网覆盖全球,把世界各地千家万户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师用惊奇的语气引读“你可以想象一下……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最后,让学生用笔画出国际互联网有哪些本领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教师指名学生读相关课文内容,并联系句子理解“天涯”、“咫尺”,体会关联词“只要……就……,不仅……还……,虽然……却……”的妙用,进一步体会国际互联网传递信息的快捷和奇妙。
学生对“国际互联网”这一概念,因抽象难以理解,那么通过边读边想,边悟边读,一步一步地将一张立体的巨网实实在在地呈现在面前,从而了解互联网的工作原理,体会其传递信息快捷的奇妙之处,可以让学生有效地理解作者称庞大的地球为“地球村”的道理,变抽象难懂为具体形象。不仅不露痕迹地传授了科学知识,同时又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可谓是科学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双赢。
三、挖掘人文性
《语文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常识性课文不仅仅是单一的传授科学知识,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有的甚至还很强。教学时应充分地挖掘,即使人文性不强,我们也可以注入人文情怀。
如学习《生命的壮歌》,我们深深地被藏羚羊和蚂蚁的壮举所震憾。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是人呢!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唤起学生对动物的爱心,懂得保护动物,更主要的是学习动物身上的那种精神;学习《航天飞机》应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太空的求知欲等等。有位教师执教《太阳》,在学生对太阳了解已多时,将课文平铺直叙的最后一段,进行了诗化处理,把“太阳”换成“你”,引导学生和太阳来个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和着音乐的节拍,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对太阳的热爱之情也油然而生——
啊,太阳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
都是你送来的
如果没有你
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
到处是寒冷
没有风、雪、雨、露
没有草、木、鸟、兽
自然也不会有人
一句话
没有你
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四、注重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常识性课文的教学更应该加强实践运用。我们不能光着重于内容的分析或者说明方法的讲解,而应千方百计地提供语文实践机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迁移、拓展,使有限的知识放大,让学生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有关内容,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写作特点等练习语言,提升素养。
如教学《航天飞机》可设计这样的环节:1、先读读例句想想画线句子起什么作用,再读另外两个句子,在开头写上同样作用的一句话。例: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__________!普通飞机能飞两万米高,而航天飞机能飞几十万米高。___________!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普通飞机要飞行四个多小时,航天飞机只需要7分钟。2、根据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航空知识》、《小百科画库》等书刊,收集我国“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宇宙飞船有关资料等,了解更多的关于航天飞机的知识,然后在班上交流。
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联系生活感受宇宙飞船的重要,将阅读与收集、写作有机结合,主观感受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从中领悟科学的奥秘,明确科学的态度,培养了科学精神。
在常识性课文的教学中,除了安排各种仿说、仿写等,我们还可以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拓展活动,如进行产品推荐会、制作广告书、写写说明书、制作资料卡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设计要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做到知识性、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在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保留“原味”的同时,更应体现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