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悟————浅谈古诗教学中的专题学习
发布时间:2012.04.19  浏览次数:6265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不仅要扎扎实实指导学生读好教材中的古诗,还应指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发现,掌握一些读诗赏诗的方法。 古诗“专题学习”是将古诗学习内容根据诗人的写作手法,写作题材和写作主题等分成各种专题,让学生在作品的积累、对比中感悟、欣赏,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学生不同程度地体会诗歌的意境、情趣、哲理和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 专题 对比 欣赏

 国家教育部新近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背诵古诗词80首。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每一册教材中,均只有古诗两三首的教学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它们都是割裂开来,独立教学。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生上课所能学到的,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怎么教会孩子自主学习,汲取其中的营养呢?在高年级语文阅读图式的教研活动中,我们特别提出把好语文“专题”教学的命脉,进行了古诗“专题学习”。

所谓“专题”,《现代汉语词典》云:“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我们认为,“专题”与“单元”讲究内容的阶段性与整体性。从内容的性质上看,一般是我们已经探究出来的成果的有序编排。“专题”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润色相关的阅读图式,更能鼓励师生在教学中向探究性与研究性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把握好“专题”教学的质量,就能为教师和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行,也使教师自身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予以提高。

一、古诗专题教学的内容

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以在与另一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比较阅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古诗文,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不仅要扎扎实实指导学生读好教材中的古诗,还应指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发现,掌握一些读诗赏诗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阅读课外的古诗词,这样,能避免学生仅仅停留在有口无心的背诵上,使学生不同程度地体会诗歌的意境、情趣、哲理和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比就是赏析的方法之一,以诗比诗,以诗悟诗。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对比;或同一题材、不同诗人的对比。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有助于对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语言艺术有更深刻的感悟。

(一)同一题材专题学习

苏教版教材在安排古诗两首的学习上,基本上都是遵循这一原则,将两首有一定主题联系的古诗词放在一起。

1.描写四季景色诗

如描写春天景色的:《江南春》、《春日偶成》(四下)前者描绘了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后者是诗人春日郊游触景生情而作;《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五下)前者诗人以探出向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后者描绘了幽静安逸的暮春田园风光。这些古诗词都有写春色的诗句,情景交互,融为一体,可以反复诵读比较,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夏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精读感悟这两首诗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步骤:一读,感悟两诗写景的不同点: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什么不同?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风雨天——景物多、变化快、动态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晴天——只写“莲叶”和“荷花”,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两句议论,两句写景。)二读,感悟两诗写景的相似点: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写西湖六月美景,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皆具诗情画意。)三读。欣赏两诗的画面美、语言美。另外还有秋夜:《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冬日:《元日》、《江雪》。

2.爱国诗

六上的两首爱国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两首诗比较异同:
    不同之处: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乱”,一是“金兵南侵”。 由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就必须要有时代背景作铺垫。所以,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诗人生活年代的情况——“安史之乱”和“金兵南侵”的相关资料,为更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奠定基础。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人誉为“诗圣”,而他的诗又记录了相关的史实,被人称为“诗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而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作诗九千余首,可谓“多产诗人”。《示儿》是他的“绝笔诗”,相当于遗嘱。
    (3)抓住插图,一是“意气风发”,一是“抱憾终老”。在教学中,我觉得书上的插图也应发挥作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幅图中,诗人一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诗书”的场面也表现得十分直观。而《示儿》一图则显得哀伤而凄凉。弥留之际的陆游,在孤灯残烛的映照下显奄奄一息。在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脸上,挥之不去的是遗憾之愁云。在这样的画面映衬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来催人泪下。
    (4)抓住“诗眼”,一是“喜”,一是“悲”。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
    (5)抓住文体,一是律诗,一是绝句。教学中,可相机让学生认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而《示儿》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

相同之处:

虽然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一喜一悲,难以掩饰的是杜甫和陆游拳拳爱国心。

3.垂钓诗

在教学中,我把同一的题材(都是写钩鱼),不同的作者(柳宗元的《江雪》(四上)、张志和的《渔歌子》(六下)),一诗一词,比照参读。再将这些学习资源组合成一个“垂钓”的文化主题,在精读《渔歌子》中深入感悟,由点及面,将阅读视野引向“垂钓”的这一主题。这不仅使学生在精读中感悟“垂钓”,也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整理资料,同时也将一个诗歌精华的文化主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有所了解和感悟。

“专”有利于对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审视、考察、积累、整合、挖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更透彻。本课中,就紧紧的捉住了这类诗的共同点——渔翁之意不在鱼,体会各种钓鱼诗所反映的诗人不同的心境,有的是哀婉凄凉,有的是悠闲洒脱,有的是一腔傲骨,不肯同流合污……钓的是当时的一份心境,借景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们的专题教学,在课堂上着重让学生习得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类比掌握各篇图式类文章的内容、结构、特点,再讲读几篇,举一反三,带动学生自行分析一篇同图式的短文。这堂诗歌专题课中,主要运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渔歌子》是感悟的主体,对《渔歌子》这首词的感悟,经历一这样几个层次:

首先,品读画面。将词高度概括精练细腻的语言转化成一幅形象的画面,这是对诗歌意境感悟的基础。抓住词中写景、写色的词语,配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激活沉淀在学生心灵中的形象,同时也将学生带进了“鹤舞鹭翔、桃花流水”的情境之中,置身于其中,读到的文字便真正成了画面,那么,学生所说出来,就是基于词的意境的自我语言。这个过程,既是词的意境的感悟,也是语言的积累与表达。

其次,与《江雪》对比读,异中认同,同中辨异,让学生了解这两首诗词的共同点和区分点,为进一步鉴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人物,所刻画的情感、意境打下基础。与《江雪》比较画面题材的特点,同样都写了山和鸟,但所写的山和鸟的画面色彩、背境氛围都截然不同。通过鉴赏使学生获得诗人对画面独特的构思,画面所表达的独特的情感。我把对比学习作为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着重启迪思维,让学生自主发现、讨论、交流,从中有所感悟。诗词的鉴赏教学是在教师启发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把握诗词学习的特点,自己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再次,对比品味人物。古诗词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对人物的鉴赏就是要把握好景和情的融合。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教学要以景悟情,景情合一,让学生初步鉴赏到诗中刻画人物的语言艺术。我在教学中联系作者生平,使感悟从诗句走向内涵。张志和的“垂钓”,与他生平的经历相对照,便是“垂钓”这个主题的涵义所在。张志和“不须归”,他在“钓”什么,学生就能接受得简洁,感悟得深刻。诗词的诵读,便是要在这样入情的心境中,才能有所感悟。

学习诗词,应该将学生的目光带向更大更广阔的诗词天地。围绕“垂钓”这个主题,在感悟《渔歌子》内涵的基础上,引发另一种思考:其他垂钓诗人们在钓什么?学生有了之前的阅读体验,很快都能进入情境。——张志和烟波垂钓的闲情逸致;柳宗元寒江独钓的孤傲洒脱;王士祯秋江独钓的逍遥自在;司空曙江上夜钓的悠然闲适……岑参在他的《渔父》一诗中这样写:世人哪得识深意思,此翁取适非取鱼。诗人们垂钓不在于取鱼,而在于获得一种心境。
    由此看来,学生走入了文本,就会有自己的感悟,尤其是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对古诗的欣赏、感悟会更深入。古诗文比较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古文知识的迁移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儿童诗专题”、“思乡诗专题”、“咏物诗专题“等多项专题学习,在此也不一一例举了。

(二)同一诗人专题学习

在六上词两首另一首词《如梦令》的教学时,我发现练习二里有首李清照的诗《夏日绝句》时,二者又可以作为一个专题的学习。我们知道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变化正如她坎坷的人生一般。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梦令》正是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南渡后,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夏日绝句》。在布置了课前相关资料的搜集预习后,整堂课的学习还是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不光对这两首诗有了一定的感悟了解,还对李清照这位伟大的词人有了更多的感触。

诗歌不孤立的,而是与诗人不可分离的。作者的生平、他所处的时代都是属于研究的内容范围。因为作品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因而作品总会或多或少地、自觉不自觉地打上这个社会历史环境的印记。要真正了解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事”,即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个性气质、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人格品行,同时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因此,在人物风格的赏析中,要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首先对诗人的生平有充分的了解。

三、古诗专题教学的形式

“专题”中的内容是他人探究的成果,是“较好的”,但绝不是“最好的”,探究是无止境。“专题”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语文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专题” 教学改变过去学生依赖教师来学习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语文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对“专题”进行探究学习的目的也是极为明确的,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新知,发现问题,体验情感,品位内涵。“专题”学习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其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能力形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问题。问题多解而适于探究,答案丰富而不雷同,给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主发挥的思维空间。

从内容看,“专题”学习意味着由书本向生活的回归;从教学角度看,“专题”学习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专题”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走进多维的探究空间。在对《江雪》渔翁的解读,也是多元化的,他是模仿姜太公,不设诱饵,愿者上钩,是在期待着一个美好的春天,也是在宣泄自己的壮志难酬……这种不懈的探究和深入的研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2.在学生基本理解作者生平、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欣赏。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含在诗句中的语言文字信息,才能形成个人感悟。否则欣赏将难以展开,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结论。

3.在比较欣赏过程中,还要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适时引导。课前布置预习,查询有关资料;课中安排学生合作交流,相机引导点拨,做到放中有扶;课后还可布置拓展性作业,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并获得更多知识。

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品味”的方法指导,更需要学生课外大量的积累和综合分析体验学习实践。古诗“专题学习”是一个自主体验、合作交流、探究感悟的学习过程。

  古诗“专题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得到时空的保证,教师在古诗学习中是学生的合作伙伴。“专题学习”让学生既有自主探究的自悟过程,又有合作欣赏的分享过程。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古典诗文,扎实了古文功底,提升了文学修养。同时,也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古诗文诵读编写组 《古诗文诵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 徐季子姜光斗  《中国古代文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3] 关立勋      《唐诗精品》《宋词精品》    北京燕山出版社

(本文获江苏省师中小学“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比赛二等奖,校论文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