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我校围绕“积极素养”主题,面向不同年级家长开展三场专题沙龙活动。活动以“淡口味”“计深远”“刚刚好”为核心关键词,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为家长提供科学实用的亲子沟通策略与压力调适技巧,吸引了数百名家长参与。
主讲人:覃小珊
低年级家长
学会“淡口味”沟通,营造轻松氛围
下午1点,一二年级家长沙龙率先开启。通过热身互动、案例分析和分组体验,家长们深入探讨了“淡口味”沟通在亲子互动中的优势。活动中,讲师结合生活场景,引导家长减少说教,以倾听和共情拉近亲子距离。团体互动环节还引入了积极心理学“八正法”中的“倾诉法”,帮助家长学会在压力下合理释放情绪,为家庭营造更轻松的氛围。
中年级家长
夯实心理基石,重视“心理营养”
三四年级家长沙龙聚焦“计深远”教育理念。课程通过模拟案例,剖析了儿童关键心理品质(如希望、信任、意志力)的培养路径,并指导家长从沟通、行为和环境三方面为孩子提供“心理营养”。两两互动体验中,家长们实践了“抚触法”,通过肢体语言传递支持与安全感,进一步提升了亲子关系的温度与深度。
高年级家长
把握青春前期,做“刚刚好”的陪伴者
针对五六年级学生步入青春前期的特点,第三场沙龙以“刚刚好”为主题,通过案例解析和场景演练,帮助家长理解10-12岁孩子的心理变化与边界需求。活动中,讲师示范了如何在冲突场景中运用积极应对技巧,例如通过“专念法”引导家长专注当下、理性处理矛盾,减少亲子摩擦,提升关系品质。
感言
作为一年级家长,我曾因孩子作业磨蹭、出错而焦虑吼叫。覃小珊老师的“淡口味家长”理念点醒了我:用“再磨蹭不要你”等“重口味”语言实则是情绪暴力,伤害孩子心灵。转变后,我将“快点写”换成“需要妈妈陪你找解题思路吗”,耐心引导而非催促。孩子作业效率显著提升,更主动反馈“妈妈不喊,我背英语更快了”。这让我顿悟教育是双向情感流动,而非单向施压。卸下焦虑后,孩子更愿舒展成长的触角。今后我将继续践行“淡口味”沟通,用平和与关爱滋养孩子心灵,助力其健康成长。
——一6班黄妈妈
参加“淡口味家长”课程受益匪浅:首先,摒弃粗暴教育方式,以启发式交流引导孩子自主发现问题,用温和沟通替代施压;其次,实践“八正法则”中的倾诉法,关注孩子当下情绪,增强亲子互动效能。课程让我意识到,家庭教育需与学校协同,家长更需自我提升——唯有深入交流、耐心分析问题根源,以平等姿态陪伴成长,才能减少心理伤害,助力孩子向阳而生。
——二1班刘爸爸
覃小珊老师课程让我领悟"计深远"真谛:家庭教育核心在于输送心理营养。曾将关注点囿于成绩与起居,却忽略孩子心灵成长。如今学会聚焦安全感、价值感与归属感——这些才是孩子终身发展的内生动力。
开始践行日常滋养:以倾听取代评判,用"你是我的光"替代结果导向评价;用"需要帮助请开口"替代过度干预,以信任眼神为孩子托底;创设"家庭愉快活动清单",让无用时光成为孩子眼底星光。最触动的是自主空间课题:停止包办代替,引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如积木受挫时启发多维思考,迟到后自主设置提醒。看似放手,实则培养韧性与自信。
教育本质是双向成长。用信任稀释焦虑,用松弛感构筑心灵港湾。当父母学会从容,家庭温度自会滋养孩子直面未来的底气。
——三7班丁妈妈
参加覃老师“计深远”家长讲座,深刻领悟孩子行为与心理基石的关联。四大基石“信任、希望、意志力、人际”的缺失可能导致学习波动、注意力涣散,甚至肠胃问题等身心反应。作为四年级家长,我意识到需减少干预,赋予孩子更多自主空间,用信任支持其目标构建,并通过“家庭愉快活动清单”增进亲子互动(如共同制定计划、分享日常)。讲座强调,意志力培养需家校协同——家长应放下焦虑,以科学方法夯实孩子的心理根基,如耐心引导而非强行纠正,用参与感替代控制欲。教育是动态长跑,唯有以稳固基石为锚,孩子方能抵御成长风浪,终身受益。
——四3班许妈妈
五六年级的孩子处于青春前期或者早期阶段,正是孩子建立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曾经在教育孩子时,我也经常容易情绪失控,然后因焦虑而越界:比如用"为你好"干预他的选择,甚至因成绩问题对孩子进行“言语暴力”。
老师用“刚刚好”的理念让我豁然开朗,教育应该是温暖的、平衡的。当我在情绪翻涌时,会想到老师讲解的微笑、闻香、正念等方法,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区分好“我的边界”和“他的需求”,在孩子说“我自己来”时把嘴边的话变成鼓励的点头。
教育不是雕刻玉石,而是培育向日葵,我们只需松好土、浇透水,然后退到阴影里,让孩子自己寻找阳光。
——五8班缪爸爸
覃老师结合“足够好母亲”理论,指出父母无需完美,应在尊重独立性的基础上提供适度支持。讲座剖析过界危害:包办决策削弱判断力,情感绑架催生讨好型人格,过度保护易养“巨婴”;同时解析青春期特点,强调需理解其自我认同需求,而非压制。案例演练中,面对孩子沉迷手机,家长应先管理情绪而非暴力干预,让我领悟“刚刚好”教育的本质是平衡——既给安全感又留成长空间,既立边界又重隐私。教育不是控制,而是陪伴孩子成为独立个体。父母需持续自省,在爱与规矩间寻找“分寸感”。这场讲座不仅是育儿指南,更是关于尊重生命成长的哲学启蒙。
——六2班陈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