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
FAMILY SCHOOL DEUCATION
新生家长会 | 六年后那句“你好世界”,从今天的一声“我在”开始
发布时间:2025.09.11  浏览次数:12

秋桂沁香

浸润百年学府的基石

家校今日初会

以爱奠基,以责引航

共绘童年生命的第一圈年轮


初见期望:

把校训写进童年的四个支点


“百年实小,

以诚仁智健托举生命之光。”


640.jpg

640 (1).jpg


在三楼大会议室与“纽扣课堂”教室,孟丽群副校长与叶秋皎副校长用“诚、仁、智、健”四个字,为新生家长展开了一幅百年树人的画卷。 

课程不是跑道,而是森林:语文化身“文化小侦探”,数学变身“环保小卫士”,英语成为“跨文化小导游”。  

社团是百宝箱:非遗古琴、AI创想、足球、昆曲……近百扇门,每推开一扇,都可能遇见未来的自己。  

“七会”毕业画像:一手好字、一种乐器、一门苏式技艺、一次双语演讲、一次AI挑战……技能被串成一条人格项链。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

——唤醒孩子内心沉睡的巨人,

也唤醒家长心中那个永远成长的自己。”



幼小衔接:

缓坡,而非抢跑


“真正的起跑线,

是在孩子心里画一条温柔的刻度。” 




顾晓岚老师分别用四个镜头——情绪、生理、学业、人际——提醒大家:抢跑的孩子在半路哭泣,缓坡的孩子一路歌唱。  

四大适应:身心、生活、社会、学习,顺序不可颠倒。  

家庭三件小工具:情绪温度计、时间沙漏、“三个20”高质量陪伴。  

认知节奏:具象经验→表象思维→符号认知,生活化场景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把“幼小衔接”读成“成长衔接”,

我们就不会在分数里迷路,

而会在生活里遇见惊喜。


“衔接不是抢跑加速,

而是帮小树稳住扎根的节奏。” 



家长分享:


“陪伴,

是把‘我爱你’翻译成每天听得懂的行动。” 


640 (10).jpg


二10班家长用实践揭示:适应期的核心不是消除问题,而是转化问题的意义——

• 恐惧变探索:暑期"小学体验日"将未知恐惧转化为生活剧本。

• 晚餐即课堂:家长自曝职场困境,孩子自然吐露校园悲欢(情绪流动术)。

• 作业能量瓶:协商将任务装进"放学后的空杯",兑换亲子游戏金币(时间经济学)

• 错字生长纹:陪写不代写,把橡皮擦痕看作根系伸展的轨迹。


家长三重修炼手册:

退半步的陪伴——当孩子写作业时,你写工作报告(身影重于言语)。

具象化的契约——"妈妈牌作业"从亲子共制到自主打印的两年缓坡。

焦虑转化器——孩子抱怨作业时回应:"来,我们比赛谁先攻克这行字"。


脚手架的使命,

是在高楼落成时悄然退场;

父母的使命,

是在孩子起飞时抬头守望。


640 (11).jpg


为迁徙铺一座心桥。


二1班家长用三个成长故事与大家分享:


• 心理暖巢:参观校园+绘本故事,将"上学恐惧"转化为"探索期待"。

• 习惯缓坡:中班起亲子阅读→大班"妈妈牌作业",用"先作业后游戏"的契约唤醒自主学习力。

• 家校合流:家长会必赴+作业细查+活动共参与,让教师专业与家庭温情汇成教育江河。


家长自修课:

降焦虑:反复是扎根必经路。

炼耐心:九次发芽方得一穗。

蓄能量:满杯方可润幼苗。


当小脚丫踏上这心桥,

请相信:所有摇晃都是扎根的和声。



入学须知:

让每一天都有可预期的惊喜


“好的开始,

是把时间、路线、规则

唱成一首安心的儿歌。”  


640 (15).jpg


陆老师像一位细心的导游,把8月20日到9月1日的行程表拆成可下载的节拍。  

一日作息:8:20上学,15:30放学,35分钟课堂+15分钟课间,“动静交替”写在铃声里。  

 交通动线图:地铁4号线5号口进6号口出,地下车库“北进南出”,把安全写进每一次转弯。  

“美德帽”破冰:一顶写着自己名字的纸帽子,就是孩子交到第一个朋友的通行证。  

请假、午餐、社团、特异体质申报……所有细节被装进一张“安心卡”,家长手机扫码即可收藏。  


当流程成为仪式,

陌生变成熟悉,

孩子迈进的就不是校门,

而是六年成长的第一个清晨。



愿我们把今天的每一份叮咛,

都化作六年后那一声自信的告别:  

“世界你好,我是实小毕业生,

带着光,也带着热,

去点亮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