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学校“九五”课题与“十五”课题时间界限并不是非常明显,因为学校自1993年开始课程改革以来,始终没有中断过,是一个连续的、热点频现的发展过程。从“九五”搭建素质教育研究平台,到“十五”转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并之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前一个课题是后一个课题的基础与铺陈,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延续与深化。
先站住: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一次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
在2001年的学校“九五”课题结题会上,中央教科所所长卓晴君高度评价了学校课题成果,并提出了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与她看法相同,我认为,教学改革,课堂是主阵地,开展对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是学校从宏观建构进入到微观领域“课堂”的突破。因此,在“十五”期间,学校就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展开了系统研究。从2001年到2005年,整个“十五”期间,苏州市实验小学的老师们以“发展性”课堂教学总模式为基础,根据各学科不同的特色,探索建立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社会、美术、音乐、体育各学科子模式12个,其中一些颇具原创性。
追求踏实科研
在开展“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之初,我向教师们提出了“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科研思想,即要求实小教师们将建立起来的学科模式渗透进每个教学环节中,从实践中总结,再提炼,再总结,循环往复,形成新的模式,最后变成课堂常规的东西。在课题研讨会上,我多次对教师强调说:“研究过程要求真务实,不要追求短期功利。”讲这话,是基于一些不好的研究风气的有感而发。的确,当时很多学校开展科研,开题时很时髦,请领导来,请专家来,接下来做什么呢,不是特别清晰,做了一点点,到中期要报告了,凡是相关的材料,都改头换面拿过来,是不是按要求做的不管。结题了,再请专家来,结果课题成功了。然后是,专家评审放到柜子里,每次检查时就拿出来,瞧!学校是有课题的。我认为,这种科研是浪费国家钱财,对上骗对内骗,教老师教学生说谎话,这种科研是要坚决抵制的。
从这点上来讲,市实小的科研与装点门面的研究有本质的区别。理论界时髦的热点课题,行政推动的新课程改革,在苏州市实验小学的研究轨迹上,表现得不是很明显。学校虽然没有用一些发展性的时代新名词,比如“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但学校做课题,始终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把理念转化为课堂的实际操作,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
苏州市实验小学研究之风踏实,有学校在2003年试行双语班实验为证。在2003年办双语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我们决定开设双语班,却是经过长时间的慎重考虑后,才做出这个决定的。
2003年,学校有了开设双语班的想法,在此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当时,我听说上海新世纪学校(双语学校)举办双语节,就想看看这所学校是如何开展双语教学的,便带了学校教师陆文红去该所学校现场观摩学习。在那里,我抓紧机会与该校领导、教师以及到会的众多专家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讨论,逐步理清了办双语班的众多重要环节。第二天,我又从学校叫来第二批教师,让他们亲身感受对方教学,为即将开办的双语班做准备。
学校决定开设双语班后,对教材的选用也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首先是英语科目选用什么教材,学校经过分析发现,和现行使用的江苏版牛津英语教材相比,当时的剑桥少儿英语教材表现出一定的发展性和适用性。它根据东南亚学生特点编制,已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广泛应用,其少儿英语在北京、上海都有考级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学完剑桥少儿英语教材,可以直接跟上剑桥英语课程。学校决定选用这套教材做为双语班英语科目教材。
而其它学科英语教材的选用,学校也费了很大心思。学校英语教师陈莉和语文教师陆文红作为第二批次出国,于2002年9月到12月在新西兰参加培训,考察当地毛利语与英语的双语教学。周老师与蔡老师作为第三批次出国,到澳大利亚参加培训,同时受命关注当地双语教学。她们从新西兰、澳大利亚回国后,带回了一些相关双语教材和大纲,但毕竟国内与国外教育差异较大,这些教材只能作为参考。与此同时,学校副校长蔡红雨正在新加坡进修,她也提供了一套当地双语教材。凑巧的是,美国有两位教师来校培训,他们也推荐了一套美国的双语教材。学校汇集所有资料,经过周密研讨,最后决定,学科教材依然以现行教材为基准,将其翻译成英文,但国外好的内容,比如课外活动、拓展训练,可以参考借鉴,融进自己的教学当中。
2003年秋季,学校双语班正式开班了。虽然在当时不算早,但开得轰烈,做得实在,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在课时上,除了按正常课表开展双语教学外,学校还保证每周有三个半小时的外教课。这种中西合璧式的教学,加上各种形式的双语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双语水平。双语班开办近一年时,学校举行了一次双语班与普通班的同台竞技,结果出人意料,一年级学生(双语班)与5、6年级学生(普通班)英语水平竟在伯仲之间。待这期双语班学生毕业,据跟踪调查,他们在中学的反响都很好。很多数据显示,学校双语实验获得了成功。后来,我又组织教师对这六年双语实验材料进行了整理,包括教材、考卷、教案、评价标准,以备日后所用。果然,最近,有吴江一所学校希望由苏州市实验小学托管,实施双语教学。这样,多年前积累的宝贵经验正好派上用场。其实,作为一校之长,你对科研的态度决定了整个科研的方向,“要么不做,做就做好”,这是我从小就认准的理,虚假科研,功利科研,这与我的个性一开始就不相容。
“十五”课题历程
再回到“十五”课题模式研究上来。在研究之初,有些老师并不能接受,认为按照自己原本的教法教出来的学生也很不错,为什么要改?实际上,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力,不是只教给学生解题方法,与原来的教育方法有了很大的区别。虽然课题在推进的过程中来自老教师的阻力比较大,但几年后,国家的新课改开始了,这些教师发现学校很多做法已经领先,很多事情已经做起来了,也就明白过来,甘心乐意地跟着课题组一步步走下去。
“十五”课题狠抓模式,抓手是语文学科。学校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学校针对识字、阅读、作文做过大量研究,在“十五”期间,学校在语文学科形成了很多实际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识字上,学校的韵语识字取得突破,识字提前带动大量阅读,从而使学生表达能力、书面能力空前提高,进而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韵语识字的成功带动学校阅读、作文教学研究,子课题“作文流畅、精致、独创三位一体模式研究”就做得很有影响。识字、阅读、作文在研究上的深入,也为“十一五”课题“图式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就英语科目来讲,一堂课35分钟(区别于其它学校每堂课45分钟,这也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的一项改革),分析应该有哪几个步骤,这不仅有利于目前的教学,而且有了模式,对新教师培训帮助很大,她们能在很短时间内知道课堂流程是怎样的,也为今后学校集团化发展,教师大量输出奠定了基础。目前,小学中年级已经从原先的口语模式研究中跳出来,进入阅读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章一经写出,即能发表,因为是冷门。
在数学上,学校在1991年(前任校长张稼祥在任时)就引进北京景山学校教材。但一轮实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六年)下来,景山教材似乎优势不大。见此情形,我就组织人员对景山教材进行调研,发现教材是不错的,主要是老师们在教学上需要提高。我当时的建议是,景山教材不是拿来就用,毕竟这是北方的教材,需要教师们进行教法探索。根据这一看法,学校数学组展开了“低、中、高数学用景山班教学模式研究”。研究中,最突出的难点是使用景山教材没有参考资料,全部要靠教师自己动脑筋,这给了教师们很大的压力,有些教师有退缩情绪,甚至背后有怨言。但我没有放弃,我鼓励她们说:“不要害怕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我的坚持和努力下,老师们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开始有了一些成果。事后,有老师由衷地说:“徐校长始终没有退,如果他退,老师们早就退得不像样了。”最后,数学组摸索出了一套低年级按现行(景山)模式,中年级重点在练,高年级注重问题性的模式。按照这套模式开展教学,景山班学生毕业时,数学成绩比普通班提升明显。学校老师顽强拼搏的精神,博得了北京景山学校的好评。景山学校每年在教材改编后总要交给市实小老师审定,他们三年级的练习册也交给市实小老师编写。
2002年,该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小学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出版。学校课题组专家组成员、苏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林红这样评价学校“十五”课题:“这是一次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是一次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
同为学校课题组专家组成员之一的苏州科技学院副教授吴红耘也说:“学校进行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教师将好的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教学模式,优秀的经验因此得以保存,并流传下去。”
2004年,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成果首获苏州市社科类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年3月19日,课题成果获评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正在送评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成果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