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专题6:《苏州日报》赞学校教科研为成功个案——教科研应“有需而发研而致用”
发布时间:2014.03.27  浏览次数:4177

市实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系列稿六:

 

教科研应“有需而发研而致用”

《苏州日报》赞学校教科研为成功个案

2014年3月26日,《苏州日报》记者夏禾在新苏时评江苏省新闻一等奖栏目“为民务实清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文中发表文章“教科研应有需而发,研而致用”。该文鼓励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同时对课题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部分为教科研而教科研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否定,对根据实际需求开展科研活动,让科研冲着问题来,把科研成果不断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受益的教科研给与了肯定与赞扬。文中将我校长期坚持“有需而发研而致用”的教科研作为成功个案予以提及,文章说:“2008年,苏州市实验小学开展了图式理论应用研究,这个课题立足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现实需求,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开展研究,至今已持续了六年,课题研究也不断从语文向英语、数学等其他学科渗透,促进了全校学生思维与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该课题也获得了2013年江苏省首届教学成果特等奖。”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与大家共分享。  

 

转载:

《苏州日报》A02要闻

新苏时评   江苏省新闻一等奖栏目

“为民务实清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文

 

教科研应有需而发研而致用

2014年3月26日   记者   夏禾

●为教科研而教科研,如此情况为何时有发生?这同课题本身质量不高、甚至没有质量有关,同课题研究者的态度不够端正也有关,同课题成果鉴定重形式、走过场有关,还同缺少后续的考评、检查有关。

最近,中小学校、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开题、结题的事情多了起来。

基层学校开课题,一线教师搞教科研是好事,能够以科研解决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最终惠及学生。而这样的课题研究一定要有需而发,按需进行,这样才可能真有成果,研而致用,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让教科研真正发挥作用。苏州绝大多数教育课题研究都是如此,不少课题成果不仅促进了本校发展,还带动了同类学校进步。

然而,在实际中也经常可以发现,一些课题搞的时候轰轰烈烈,请来专家论证,学校领导挂帅,确定参研人员,选择实验班级,结题时也认认真真撰写科研报告,邀请专家评定,但到成果认定一结束,对不起,把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了事。此后,它们也许会出现在学校的总结报告中,出现在为通过一些教育评估认定做的台账中,出现在学校科研课题、成果的统计数据中。除此之外,这些研究成果基本上不再被提起,要是换了新领导,甚至会被忘记。

为教科研而教科研,如此情况为何时有发生?

首先,这同课题本身质量不高甚至没有质量有关。对于基层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来说,科研选题最关键的一点是脚踏实地,从教育教学中来,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在教育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理论提升,最终又服务于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价值,否则极可能就是个花架子,看起来很美,实际一无用处,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其次,同课题研究者的态度不够端正也有关。苏州教育发达,一所学校没有科研项目、一群骨干教师不搞教育研究很难“说得过去”,更不要说叫响同类学校、叫响区域和全市的教育界了。于是,就有学校为了装点门面、攀上所谓的档次、通过一些评估认定,为了评名校长、名教师,为了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而不顾实际需求,无论质量高低,硬搞课题研究。

再次,同课题成果鉴定重形式、走过场有关。课题怎样开展?阶段性成果有哪些?最终成果又怎样?按说都该凭事实说话,达到要求通过,达不到要求继续努力。可是在一些地方的课题成果鉴定中,事实并不重要,成果也不是靠研究出来、实践检验出来的,而是靠说出来、写出来的,研究者怎么说怎样写,成果鉴定者就怎么认为。这样的鉴定会只能是“走过场”。

此外,还同缺少后续的考评、检查有关,下面课题做完了、结题了,上面的相关部门也就不问了。

根据实际需求开展科研活动,让科研冲着问题来,把科研成果不断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基层教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科研中,谁真正落实了这两个点,谁就不怕课题没质量、态度不端正、研究不务实,谁就能“一举多得”,既拿得出响当当的成果,又能满足学校接受评估认定、教师职称评定的要求,最终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受益。现实中,这样成功的个案有很多。2008年,苏州市实验小学开展了图式理论应用研究,这个课题立足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现实需求,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开展研究,至今已持续了六年,课题研究也不断从语文向英语、数学等其他学科渗透,促进了全校学生思维与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该课题也获得了2013年江苏省首届教学成果特等奖。

无疑,决定教科研质量高下的关键是内因,而有了优质的内因,如果再能得到外力的助推,比如引入新的研究方式、加强专家的引领指导,比如阶段性成果鉴定时有关部门、人员严格把关、设立灵活的淘汰机制……那么教科研的质量将更能得到保证。

前不久,苏州市教育局在这方面带了个好头,为各地教育部门做了示范。市教育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集团化办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苏派课堂教学”五个教研项目,鼓励全市小学、初中学校申报参与,每个项目有多所学校参加,但最终谁能参与得由市教育局组织的“现场答辩、考察、综合评价”决定。在确保参研单位质量的前提下,市教育局会尽量让课题成员来自不同区域,而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时有考核,谁不合格谁就出局。这样的部署确保了研究者的质量,也使成员分布合理,有利于研究成果在区域和全市的推广,而引入“共同体”的研究新形式,让研究者碰撞思维,携手互助,更能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当然,不是任何课题都适合共同体、淘汰制,随便套用要不得,但它足以提醒我们,教科研的机制、方式方法很重要,投身教科研在首先立足“有需而发”的同时,还得多动脑筋,有所创新,从而确保科研质量,确保“研而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