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出来的魅力——《月光启蒙》教学故事
发布时间:2017.03.23  浏览次数:3560

“飘”出来的魅力

——《月光启蒙》教学故事

苏州市实验小学   曹亮

一次,教到孙友田先生的《月光启蒙》这一课。我和孩子们都被文中所列举的朗朗上口的民谣、幽默风趣的童谣感染了,陶醉了……

有一名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朗读片段:“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她动情地读着,仿佛把我们带到“母亲”的身边,听她用甜美的嗓音深情地吟唱着。可能是有些忘情,读到最后,她将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读成了“小院立即洒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马上,有几个细心的学生小声地、善意地提醒她读错了,但她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我心想:为什么不趁此机会,让学生自由开动脑筋,体会辨析用词的巧妙之处呢?

“同学们,刚刚A同学将“飘”字读成了“洒”字,那下面就请大家来比较一下,说说你觉得哪一个字用得更好?”

大家沉思了几秒钟后,一只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老师,我认为还是用‘飘’好。”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对,用‘飘’,可以让我们感觉到母亲甜甜的嗓音久久地萦绕在我们的耳边。”另一个学生说。

“‘飘’,让我们感觉到空气中一直回荡着母亲吟唱的动听的民谣。”第三个学生跟着说。

“同时也‘飘’进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让文学的种子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第四个学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补充道。

“是呀,如果是‘洒’”第五个学生随手做了个‘洒’的动作,“‘洒’的感觉是往下掉的,而‘飘’就好像一直在空气中,在我们心中!”

 “是呀,孩子们,母亲那动听的嗓音仿佛一直回荡在‘我’的耳畔,有趣、深情的歌谣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我,浸染着我,让一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一个‘飘’字,生动,传神,让人回味无穷!一个‘洒’字又怎能表达出这种意境呢?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品味‘飘’的魅力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学生无疑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控制者,而是课堂资源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所以,我将课堂的“生成点”——是“飘”还是“洒”及时抓住并“放大”,让学生比较、辨析,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也给了他们思考、交流的时间,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想纵深发展,从而让他们主动积极地、深刻地领悟到祖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遣词用字精雕细琢,才能生动传神。曾有人这样给“理想的课堂”下定义——它是开放民主、互动对话、依学定教、相机生成的课堂。

是呀,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堂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生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