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刷子李》教学故事
发布时间:2017.03.23  浏览次数:3658

在课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刷子李》教学故事

苏州市实验小学   钱艳

《刷子李》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课文。在备课时,我特别关注到了本课独特的“天津”风味——语言朴素,儿化音的地方特点浓郁,整篇课文将解放前的天津卫这一地界的人物风俗市井气息演绎的淋漓尽致,若能在教学时将这一文化因素渗透其中,对学生把握人物形象,感受语言魅力将会大有帮助。

因为遵循了这样的想法,所以无论是从学生得益还是课堂效果都非常不错:上课伊始,学生是伴随着一段京韵大鼓的旋律走进课堂的,这是他们听过但不熟悉的曲种,也是他们第一次随着这样的曲种踏进教室上语文课,他们一下子便被吸引了,聪慧的孩子们也一下子就知道了今天要上的课文就是和“京津”这一地方有关的,所以随着一声声的极具特色的木板和大鼓敲击的节奏,他们的眼睛也亮了,他们读出的课题——“刷子李”也特别铿锵有力,干脆又不失音韵。整堂课开了个好头,于是在洋溢着浓浓的津味儿中开始了。之后的一些教学环节我也不失时机地播放了京韵大鼓,有了这样一种曲艺作为背景,学生读读得情趣盎然,写写得简洁传神,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本课的语言是一大亮点,同样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首先我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刷子李”这种特殊的称谓,我一边解释这样的称谓主要是针对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就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一边出示投影: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泥人张”。还没等我完整出示第二张投影呢,班级里就炸开了锅,他们一下子就说出了姓魏的风筝做得特别好,就叫他“风筝魏”;姓刘的变戏法变得特好,就称呼他 “快手刘”,如林的小手都高高地举起,他们被这样极富中国传统特色的称谓吸引了,被这样的语言吸引了。

 同学们这样全情激昂地投入地上一堂语文课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失时机,再一次引导他们感受本文另一个特点——天津话中的儿化音。“露馅儿”“较上了劲儿” “绝活”“白点”“跟在屁股后边”这些词都特别能让人感受到天津那一带舌头打卷的方言特点,所以都应读儿化音。这里我先作了示范读,而且特意强调了儿化音,并把尾音特意拖长,学生听了我的示范,顿觉新奇:北方的儿化音还能这么读,而且听来还别有风味特别好听,所以课堂又一次掀起了高潮:如林的小手又高高地举起,眼睛又一次亮了起来,他们都跃跃欲试,想自己来读一读,当一回天津人。从读下来的效果来看,还真是那么回事呢。

《刷子李》整堂课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们深深地陶醉在浓郁的天津味儿里,被刷子李这样一个极富天津卫特色的人物所吸引,得益良多。这就是课堂中渗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