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有感
发布时间:2017.12.27  浏览次数:3600

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有感

苏州市实验小学    彭晓英

 炎炎夏日,有幸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受益匪浅,如一缕清风,吹散了些许燥热。王老师以自己40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为我们构建了班主任工作的框架体系,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案例,指点了班主任的带班方法、分析班主任工作中的困境与迷惑,对我们的工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书中讲到关于班主任的六种角色要求的论述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很有说服力。尤其是王老师谈到的“教师应该是一位教育型的管理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老师认为:“一位老师管理能力差,他有十分的知识也许只能教给学生三分,另一位老师管理能力强,有七分的知识能教给学生五分,从教学效果上看,后者可能比前者好。管理能力似乎是各位年轻教师的弱项,他们的学历往往比较高,但工作效果欠佳,原因之一是不善于管理”。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真切的言语,让人心服口服,不禁感叹——学会管理一个班级太重要了!在此王老师还强调班主任不是一般的管理者,他是“教育型的管理者”。一直以来,我们班主任工作中信奉的是一个“管”字,并且想方设法让孩子怕你,这样自己就有威信,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话,服从,遵守纪律。王老师在书中指出:管理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就范,而是使他们受到教育。要教育学生服从真理,而不是怕某个人,否则就不是正确的管理方法……王老师认为班主任应该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采用“帮”的方法上来,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说得真好啊!因为我们的管理跟别的单位的管理不同,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我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是要帮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怕你,不是让孩子对你惟命是从。王老师说到:能管住学生是一种本领,但不等于有水平。看一个教师是不是好教师,不能光看他是否管住了学生,还要看他的“管”中有多少教育因素。读了之后有种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感!

  又如在“学习者”这一节中,王老师讲到:一位班主任如果平时经常处于“非学习状态”,他的生活会越来越单调,他的心灵会越来越干枯,他的心态会越来越疲劳、焦虑,他会感到自己“机器化”了,失去了生机。真的非常佩服王老师的见地,相当的深刻。不由想起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几个人会静下心来好好的研读书籍、报刊呢?我深思着……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我们站在教育者的位置上,习惯了教育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忘记了自己更应该是个学习者。我们几乎是把自己圈在所教的几册教材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惰性也让我们很习惯这样。最后使“活到老,学到老”沦为一句虚伪的谦辞。

  此时不由地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虽然平时还是比较勤奋的,不管是从书籍还是网络上,都在不断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力求把它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但还是远远不够,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

  以后的班主任工作该怎样给自己定位呢?我悟到:“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我是一个管理者,我希望我的管理中有更多的教育元素,我的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必须加强学习、勤于思考,把每一天的班主任工作,把与学生、家长的每一次对话与交流,班级组织的每一次活动作为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在此过程中用心享受其中的乐趣。因为班主任的工作对象和任务无法选择,而完成任务的方式和工作态度是可以选择的,即“心态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