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指导学生描写人物语言的教学策略小探
发布时间:2011.12.27  浏览次数:6302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要想教好语文就必须要教好学生作文。

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写作文,作文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特点写人,并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通过作文训练,我发现学生能够做到抓住人物特点来写,但是写的不够生动、具体,对描写,尤其是人物语言的描写则明显关注不够,导致学生的作文总是给人一种干巴、乏味的感觉。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也说明了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怎样让学生的文思流畅起来,让语文借一双有力的翅膀在每一个学生的作文中飞翔,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安排设计了在情境中指导学生描写人物语言教研课。 

我觉得本课主要应让学生了解观察人物语言策略和描写人物语言策略。另外,在情境中运用观察人物语言策略和描写人物语言策略进行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依据不同的写作对象,写出生动具体的文章”。可是学生写出来的人物往往公式化,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很欠缺。我觉得如果学生掌握了人物语言描写的策略,再联系情境和写作经验,写出较好的文章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根据学生在写作中的这一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教学重点定为:学习语言描写的相关策略,指导学生学会用语言描写策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难点定为:学生学会用语言描写策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在写作实践中应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组织学生学习语言描写的前提下,教师给出语言描写的思路,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描写训练。在教学设计中,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铺垫,后一环节是前一环节的推进,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让学生课上有一种“原来作文并不难”的感觉,好像在做一种有益的游戏,树立学生的信心,指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逐步学会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语言描写。

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这就告诫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调动学习主动性的“广”度上下真功夫,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自始至终地参与到写作策略的形成过程中来。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设定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抛洒鱼饵(导入)(预计4分钟)

为了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拉近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能引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裴多菲智辩庄园主》故事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导入新课。由此,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威力是巨大的!产生强烈的兴趣。

(二)授之以渔(学习语言描写的相关知识)(预计10分钟)

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来看两段文字(大屏幕展示):

A老大臣认为这布料很美,他很满意。

B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1、这个片段的B组句子主要采用哪种描写方法?

2、比较一下, B组句子运用这种描写方法后有什么好处?

我选择的第二个语段,是《皇帝的新装》中的一段话。因为同学们对这一课非常喜欢,看到题目自然会高兴;而且看到以前学过的文章,还会减轻对学习新课的压力,所以我设计这两个语段来明确语言描写的作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想借助这段话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读和写是分不开的,有读的兴趣逐渐会养成写的兴趣。

通过这两个语段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了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能使文章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学生知道了运用语言描写这么好,肯定就有运用的欲望,那怎样才能更好的运用语言描写为作品服务呢?我是这样设计的:

1、身份年龄联系法。

请看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断:(大屏幕展示)

八岁的小明对爸爸说:“你给我好好听着,下班就回家,不准喝酒打牌……” 八岁的小孩会这样说吗? 应该是谁说比较合适?

不识字的农民李大伯说:“今天的菜真咸,氯化钠(食盐的化学名称)放得太多了。” 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吗?作为李大伯,该怎么说?

因为这两个例子比较简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以我通过这两个例子引导学生明白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文化教养等,使读者闻其言便知其人。如果不符合,会给人很假的感觉。

2、场合情境融入法

请同学表演: “你的语文课本不见了,他在课堂上、下课时、在家里会怎样呢,说的话一样吗?”

课堂上不见课本:

下课时不见课本:

在家里不见课本:

表演会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从想象到表演,从静态到动态,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我设计的这一表演,内容并不难,都是同学们经常会遇到的情况,通过设计这个小表演既让学生明白了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比如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又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还让同学们知道作文并不难,其实就是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同学们就不会一提到写作文就皱眉头了。

学生表演的时候肯定会有动作和表情,所以在这里顺势提一下:

3、神态动作辅助法

对话描写时,要注意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并惟妙惟肖地模拟出来 。

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语言描写,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4、标点符号增色法

这个环节和上一个表演是相连的,你听说是班里的小林拿了自己的语文书,就跑去质问。小林是个结巴,内向老实,没拿小明的书,他会怎么说?(“我……我……没拿。”小林涨红着脸说。),这样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吞吞吐吐、 结结巴巴时可以用省略号。小明的书没找到,就接着大声呼喊:我的语文书——,你在哪里——,那么说话时声音延长在作文中怎么表示呢?学生想到可以用破折号。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白了对话描写时,有时候很难用言语来表达,就可以借助标点符号,使说的话符合当时情景 ,独具人物个性。

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所以我设计了学生小练笔:

(三)执杆垂钓(学生小练笔)(预计28分钟)

新课标要求:要注意因材施教,也就是教学目标既要有全体学生达到的基本要求,也要有层次、有坡度地分类要求。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语言描写的策略后,为了让学生当堂利用,我让他们观看《刮骨疗伤》视频,用文字描绘人物语言,共观察三次,每次观察要求层层递进。写完之后,选同学读,师生共同评价。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边评边改。这一环节不仅考察了学生学会并运用策略的程度,还让他们体验了合作精神,共同评价,共同进步。

最后我让同学们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喜获大鱼(学生谈收获,教师提希望)(预计3分钟)

谁能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练习:错怪(见课件)错怪了儿子以后,父子俩的对话

(五)学生谈收获,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语言描写策略是1、关注人物身份,人物的语言描写要想写生动就应该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2、仔细倾听,结合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物性格。3、学会倾听,明白人物对话的中心内容。)如果让你表达收获的喜悦,你会怎么说?在课下和同学怎么说?回到家和父母怎么说?……我希望每位学生都有一双发现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生活,都有一颗盲人似的心灵去感悟生活,都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去描绘生活,这样我们的文章就会多姿多彩形象生动。

设计这一个环节是想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归纳整理,锻炼他们的概括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会听完一节课之后要进行总结的习惯。同时又让他们做了一句话练习,不仅再次巩固了所学语言描写的知识,又锻炼了他们说的能力。我对学生提出希望,鼓励他们去观察生活、描绘生活、感悟生活,树立信心把文章越写越好!

上完课后,我深深感到本课作文情境创设策略使用较好,所以才获得良好效果。

1 .在生活中寻找情境

作文就是写生活,既然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就应该是真实情感的体现。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 在生活中寻找情境,就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大自然中,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

生活场景是非常广阔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选取鲜明而富有典型意义的画面,这要从教学计划、时令特点、观察主题出发,再安排观察顺序,考虑指导观察启发思考的导语,然后才能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

2.以多媒体画面再现情境

学生作文的素材大多来自日常生活,但这些事物学生记忆模糊不清、感受不深,导致作文空洞,描写欠生动、具体。另外,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除了依靠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受兴趣、情感、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网络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再伴以悠扬轻快的音乐,充分利用媒体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感受,触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和表达的欲望。这不仅营造了情境氛围,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弥补了学生认识与实际的焦距,缩短了时空,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会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

3 .以语言描绘情境

作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因此在教学中还应注重“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 ,当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的描绘,而语言的生动、形象性直接影响学生的遣词造句,而且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使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由个别到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