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取向”学科教学2014年三月语文新型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
发布时间:2014.04.27  浏览次数:4298

时间过得很快,送走了充实的2013年,转眼迎来了2014年新学期。如春风般温暖的三月份,我们再次迎来了语文课题教研活动。这次课题研究选择了低、中、高三个年段,对在不同年段如何进行有效的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研讨。

 3月5日上午,集团全体语文老师集中小多媒体教室1,认真聆听了本部黄斐老师执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本部葛戴丹老师执教的《羚羊木雕》以及相城校区王晋铮老师执教的《女娲补天》、王琰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教学过程中,每种课型都呈现出了不曾预期的变化,比如,黄老师的课上出现了导学案,案上出现了学生先期完成的作业;葛老师课上学生出现了激烈而有见解的争辩,这些学习成果是什么时候完成的?如何完成?程度如何?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正如张伟老师评课时所说,学校本次研究活动的意义重大,是新的思想的萌动、新的理念的发轫、新的行动的开始、新的实验的尝试。

3月6日,在第二天的评课及讲座上,张伟老师给大家做了具体的讲解和指导。与此同时,他针对“游记散文”与“神话传说”教学,给予大家极为详细的教学指导,使大家对该类体裁的教学思路更清晰,方法更得当。

张老师认为黄斐老师课堂上出现了分组学习、全班交流的现象。怎样看待?是简单摒弃,还是细细挖掘它存在的合理性,和考虑进一步完善它的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葛戴丹老师的课,学生表现超众,明显有超教材、超学习对象、超课标之嫌。我们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如何圆家长参与过程、使用中学教材这些疑问?王琰老师的课上引申了了很多关于神话的社会化、现实化、生活化的问题,应不应该?为什么?王晋铮老师的《女娲补天》怎样体现第二学段的教学特点?怎样设问最能体现这一学段的教学特点——段的教学?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张老师提出了以生为本的“多元课堂”的新理念,将多种元素和维度齐集课堂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力避和纠正了传统一元课堂的一些痼疾。

这样的新型课堂依托和嫁接于生本课堂基础,吸取了其积极的方面并加以改良,增加了研究的内涵元素和架构维度,促进和保证了研究更趋全面综合与科学合理。讲座中,张老师还将这种新型课堂结构与传统一元课堂相比较,总结出了“多元课堂”的“三二制”,即时空多维、主体多位和目标多置。

新学期伊始,学校“科学取向”语文学科教学实验研究进入到一个更为具体并有意义的领域,她合着时代的节拍,踩着“改革”的步伐,探索着新一轮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