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window for foreign teachers
暑假研学(五)| 新西兰,我们来啦!
发布时间:2025.07.25  浏览次数:30

当飞机降落在奥克兰的那一刻

苏州市实验小学的新西兰研学小队

正式开启了南半球的探索之旅

两天时间里

我们从城市之巅俯瞰全景

在湿地与鸟儿对话,在博物馆触摸历史

在科技中遇见想象的力量

——每一步足迹都在诉说

世界的多变

藏在自然的呼吸里,藏在文化的脉络中

更藏在人类对未知的创造里


640.jpg


PART.ONE

在自然里读懂“平衡之变”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伊甸山的火山口,

我们登上了奥克兰自然观景最高点伊甸山,

俯瞰奥克兰全景。

曾经的火山口如今绿意盎然,

被学生们趣称为自然的“大饭碗”。


下午,孩子们就一头扎进了Western Springs鸭子湖的绿意里。

黑天鹅带着幼雏在岸边踱步,红嘴鸥低头啄食,紫水鸡踩着水生植物的叶片轻盈跳跃。

当和不同的鸟类闲庭信步在公园的小道上,当这些可爱的小家伙毫无胆怯,自信有爱地与我们对视时,这是一幅多么美好而生动的画面。


奥克兰海洋馆里,企鹅摇摆着身子向玻璃外的我们“问好”,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在珊瑚丛中穿梭

——从淡水湿地到深海世界,孩子们渐渐明白:面对多变的自然环境,人类最智慧的“应对”,是学会与万物共生。



PART.TWO

在科技中看见“可能之变”


第二天

孩子们走进奥克兰维塔工作室的瞬间

仿佛掉进了奇幻电影的片场

《指环王》里的精灵铠甲泛着冷光

《阿凡达》的纳美人模型眼神灵动

工作人员正用3D打印技术

制作新的怪兽触角

那些只在银幕上见过的“不可能”

在这里被一双双手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维塔工作室的魔法告诉孩子们:

世界的“多变”从不只来自自然,更来自人类敢想敢做的创造力——当我们学会用想象打破边界,就能建构出属于自己的“新可能”。

孩子们又参观了著名学府奥克兰大学和奥克兰理工大学。

奥克兰理工大学的校训“For the changing world”——拥抱多变的世界,也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

大学采用新技术引领未来的学习方式,以让学生为快速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PART.THREE

在历史与当下触摸“融合之变”



奥克兰博物馆的毛利木雕前

孩子们围成一圈

听导游讲述祖先用独木舟穿越海洋

在这片土地建立家园的故事

木雕上导航密码

传统战舞的呐喊

这是属于过去的文化印记

转身走到米逊湾

“世界帆船之都”的现代气息扑面而来

古老的港湾如今成了国际赛事的舞台


奥克兰艺术馆里,毛利图腾与太平洋岛国的织物并排陈列,旁边墙上的电子屏正播放着当代艺术家对传统图案的再创作。

从毛利人的古老智慧到现代都市的多元文化,孩子们在触摸与倾听中懂得:

文化的“变”,是传承里的创新,是让历史在当下依然鲜活的生命力。




六3班 乔江亭

两天的探索像一串钥匙,打开了“多变世界”的第一扇门。下面让我们一起听听孩子们的感受:

来到奥克兰,没想到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中,有这样一片宁静美好的绿地。我在Western Springs鸭子湖见到许多不同种类的鸟类,它们一点不怕人;有的浮在水面上嬉戏,有的大摇大摆地走在小道上,有的埋头专注地吃着草籽,时不时抬头跟我们对视一下。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六3班 胡亦涵

我和同学们一同去了奥克兰大学与奥克兰艺术馆。在馆内,我们了解了新西兰的古典艺术史与现代艺术史。虽说新西兰历史不长,但是我们看到的展品却是丰富和精湛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关于“垃圾焚烧”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们把一堆一堆的胶胎皮放在了黑色的手推车上,并把车做成了人手的模样,告示着现如今气候变化导致人类与动物生存环境变差,而环境愈发变差的源头就是人类。作品也呼吁我们保护地球及地球上珍贵的资源,共同守护天地间的一片片绿土。


六4班 张宸昕

奥克兰维塔工作室是一个将创意与工业结合的特效工作室。从概念设计到生物雕刻、武器制作到世界建筑、特效化妆到大型微缩模型,处处都是细节。我们学习了锡纸道具和生物模型的制作过程,我还亲身体验了锡纸制作,互动体验感很强。维塔工作室以参观体验和独特的创意和幕后制作为核心,收获了影视爱好者和游客的喜爱,让我打开了眼界。


六11班 钱泽宇

今天我们参观了奥克兰大学和奥克兰理工大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高等学府没有大门和围墙,完全和周围的公园,社区融为一体。大学为何是开放的?带着这样的好奇我参观完了两所大学,看到了校园里不同形状,不同功能桌椅,看到大胆的曲折的建筑设计,再加上老师的讲解,我慢慢找到答案:新西兰人注重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开放”可更好地促进交流发展,大学不是一个孤岛,学校不希望学生生活在象牙塔里,学生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要与外界有足够的链接,将来毕业才可能尽快地融入社会。




短短的两天时间

孩子们已经悄悄开始了

“面对多变”的第一课

——不是害怕不同

而是带着好奇去发现

世界的多样,正是它最动人的模样

接下来的研学旅程

还有更多“变化”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