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言——“堪称与欧美一流小学并驾齐驱”
受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着力于以 儿童为中心的教学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小学教育的新思维、新设计、 新实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小学教育界的楷范。
1919年4月30日,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抵达上海,开始了他在中国长达 两年多的讲学和教育调查活动。他到过并做过演讲的有11个省,足迹遍布半个中国。 在此期间,杜威先后两次来到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考察。此前,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孟禄也来学校考察。他们对学校的育人成绩和学生自治组织给予 了很高评价,盛赞学校“堪称与欧美一流小学并驾齐驱”。
第一记个性研究

实验时间:1919年—1949年

实验模式:分团教学,能力编制,自学辅导,弹性升留级

实验内容:1919年后,学校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了解到 儿童智慧不同,能力不同,学业进步有快有慢,故需研究 适应个人需要的教育方法,采用分团教学,以能力编制, 高年级自学辅导和弹性升留级的办法,来适应个性差异, 使学生有充分发展的机会。

江苏省立一师年刊刊登
施仁夫教育文章《现代教育思潮中之新编制》
1948年学校实验研究计划(封面)
学校师生在校园共同作业图
第二记葛雷式编制

实验时间:1919年—1927年

实验模式:设置专门教室,综合课程,综合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内容:葛雷式编制实验主要在五、六年级试行。教学方式是 把文学、算术、书法、缀法、社会、自然等科都各布置一间特殊 教室,搜集有关教材、教具、参考品等,罗致一室,一方面便于 儿童研究,提高其兴趣,一方面便于教师教学,提高其效果。后 来改设手工、美术、音乐、自然、社会等专科教室。

第三记道尔顿制

实验时间:1924年—1927年

实验模式:打破时间表和学级制,能力编制,自修学分,教师指导。

实验内容:1924年,学校组织道尔顿制委员会,其教学方式主要在 五、六年级试行,规定文学、算术、地理、社会、英文采用能力分 组编制。一切作业可听儿童自由,遇到需要时,教师加以具体指导, 其目的在于适应个性的差异。当时规定毕业标准有五项:(1)文 学、算术须修完第八学程;(2)英文须经标准测验及格;(3)社 会、地理至少修完第八级功课的第二学程;(4)自然、缀法成绩不 在次等;(5)其余公民、卫生、音乐、体育、美术、工艺、书法七 分之四在中等或中等以上。

施仁夫《现代教思潮中之新编制》中的“道尔顿制”部分
俞子夷在民国《教育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文章《视察设计教学的标准》
第四记设计教学法

实验时间:1920年—1949年

实验模式: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教师辅助,学生自行设计、开展主题活动, 活动后进行评价。

实验内容:设计教学法主张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生活中天然的兴趣 和需要,确定活动主题,由学生自己设计活动计划,自己实行活动,教师在 活动后进行评价与补充。学生通过活动学到有用的知识技能,培养解决问题 能力和良好的习惯,确立正确的态度及理想,丰富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中心 的“设计教学法”,亦需教师从旁予以不断地鼓励与指导,以增加学生们的 学习热诚和兴趣,减少学生的学习挫折。

第五记志愿学习法

实验时间:1928年—1945年

实验模式:学生提出问题,师生讨论,教师根据问题性质设置课程内容。

实验内容:针对各科教材,由学生于谈话课时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允许超越学科界限;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要求,并视问题的性 质,交所属各科教师;最后由各科教师将收到的问题归纳整理成教学内 容,开展教学。除音乐、体育、工艺等课程上课时间固定外,其余各科 时间均有一位训导教师负责经常调动。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证明,这种 学习法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928年《苏中校刊》第4期刊载第四中山大学区 立苏州中学实验小学试行的志愿学习法
剪影——苏州中学实验小学写真
概言——名师云集
苏州市实验小学校自前身江苏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建校伊始,便确立了 “贵在实验,重在示范”的办学方针。为此,学校特别注重对教师的遴选,着 意聘请名师。尤其在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杨保恒、俞子夷、吴研因、沈百英、 施仁夫、顾西林等都受聘耕耘其间,学校的许多教师曾留学欧美、日本。高素 质的教师队伍使学校具有很强的科研攻关能力,一项项教育实验在各位名师的 主持下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不断向各地推广,使学校成为全国公认的名校。
杏坛六章
第一章

第一章、为省立一师附小奠定基石的杨保恒

杨保恒(1873— 1916),上海川沙人。我国实验教育的创始人之一。30岁时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书院讲习会学习师范教育,回国后创办多所师范速成所,积极从事实验教育。 1912年初任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同时兼任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直至1916年初去世。为纪念他对教育的贡献,学校建“保恒堂”,恒记其教思。

遴选人才

鉴于师范培养小学师资的目标和附小的教生实习任务,杨保恒特别重视教师遴选,选拔对小学教育有相当经验和研究的教师进入学校,如周维成(被杨保恒聘为一师附小首任 主事)、俞子夷、吴研因、李凤鸣等一批专家。

实验教育

杨保恒一贯重视教育实验研究,举凡国内各实验小学试行新教学法,都积极进行实验。主持省立一师及附小后,更重视吸收国外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推广,派师范教师王 朝阳、陆济赴日本考察师范教育,派附小主事俞子夷到欧美参观。同时创设短期巡回演讲团,到常熟、昆山、吴江、吴县等地设科讲习,并与当地教师一起研究小学教学问 题。当时盛行的自学辅导、设计教学等新教学法的研究和推广,都是在杨保恒带领的一师附小开始的。

著书立说

杨保恒积极从事教育研究,著述颇丰,有关小学教育专著有《儿童心理学》、《个性观察儿童心理学》、《小学管理法》、《单级教授法》、《小学成绩订正法》等。在他 的影响下,一师附小教师纷纷总结教育心得、实验成绩,著书立说,既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财富,也使一师附小成为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校之一。

第二章
第二章——开创省立一师附小实验研究之风的俞子夷

俞子夷(1886—1970),江苏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1912年,俞子夷应杨保恒之聘,任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算术、英文教师,1913年8月继任附小主事。是年冬,奉江苏都督府教育 司派遣,赴欧美考察教育。回国后,俞子夷借鉴西方先进教学法,在一师附小进行广泛的教育教学实验。他在一师附小工作到1918年,在此期间,是学校实验研究成绩最为显著的时期。他大胆实验的勇 气,探索创新的思想,一丝不苟的作风,都给学校教师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最早的设计教学法实验

在采用西方新式教学法时,俞子夷始终坚持国化和乡化的原则,强调“国化是取洋之长以补国之短”。他不断摸索五段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的改造,以建立中国式的设计教学法。他组织附小教师在低年级 试行“不彻底”的设计法和能力分团,取消正式算术课,按预定的教育大纲和教材,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进行实验,效果突出。这是我国最早实行设计法教学的一次实验,对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我国最早的自编教育测验

俞子夷对传统的命题考试作了改革,代之以测验。他强调测验的标准化,以考核学生成绩的优劣。他编的《小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1918年)是我国自编最早的一种教育测验。

研究与编著小学算术教材

1916年,俞子夷结合教学实践,自编并出版了《初小新体算术》,次年又编写了供小学教师进修用的《师范讲义》中的教学部分。对小学教材,特别是算术教材的研究与编著,是俞子夷一生教育研究的 重要方面,也是他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第三章
第三章——小学教育家吴研因与我国最早语体文教材的编撰

吴研因(1885—1975),江苏江阴人。著名小学教育家。1913年,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杨保恒深知吴研因对小学教育研究有素,聘他为该校教员。1918年继任一师附小主事,直至1922年。 吴研因任学校教员及主事期间,锐意进行新教育的实验研究,并总结经验,在当时各教育杂志上广泛发表,使一师附小声誉日隆。新中国成立后吴研因任教育部初教司司长,主持了小学体制的改革工作, 制订了《小学工作条例四十条》和《小学生守则》等,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作出了贡献。

编写语体文教材

吴研因入一师附小后,便主张自行编写各科语体文(白话文)教材。经过两个学期的努力,基本完成了一师附小全套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吴研因编写的《新学制小学国语教科书》、《小学历史自习书》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全国。小学教科书改用白话文,这在当时的小学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还编辑出版了儿童课外读物,领导教师自制各科教具,向全国小学推广,深受欢迎。 创办“三尚市”

吴研因继俞子夷任一师附小主事后,不断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他倡导启发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都能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他亲自创办儿童自治组织“三尚市”(尚智、 尚仁、尚勇),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三尚市”的创建,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四章
第四章——小学教育家沈百英与省立一师附小设计教学法实验

沈百英(1897—1992),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小学教育家。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0年, 沈百英应吴研因之聘,任一师附小设计教学班主任,创编文艺教材和音乐教材,并与顾西林等附小教员一 起组织成立设计教育法研究会,专门研究如何实施设计教学法。他在教学上有很多革新举措,例如课堂时 间可因学科性质不同而不同,低、中、高年级实施的教学实验法也要有所区别,低年级采用设计教学法, 中年级用中心联络法,高年级用道尔顿制。1922年,沈百英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他在一师附小试行设 计教学法的经验报告。这个报告得到了学校主事吴研因赞扬:“我觉得趣味盎然,这是很有价值的东西。 ”沈百英还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进程,将设计教学法的研究分为四种方式:建造、欣赏、思考、练习。他 在一师附小担任设计教学班主任期间,适值杜威来华讲学,顺道来苏州到一师附小听课,盛赞沈百英教法 灵活,评价极高。之后,各地教育人士络绎不绝莅临一师附小参观听课,向沈百英请教,一时,“一师”、 “沈百英”、“设计教学”蜚声国内。

第五章
第五章——音乐教育家顾西林与省立一师附小校歌

顾西林(1892—1968),上海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家。原中国音协浙江分会主席。从事音乐教学五 十余年,成绩显著。顾西林在江苏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任教近十年(1918—1927)。曾与吴研因共 同创作了《江苏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歌》。顾西林到校后,在吴研因的指导下,开始着手基于设计 教学法的小学音乐教学实验,以此引发儿童学习兴趣和自主精神,提高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924 年民国时期的教育权威专刊《教育杂志》发表了她的《小学音乐教学法》一文,该文成为近现代研究小 学音乐教学法不多的论著。在一师附小任教期间,她与当时的国乐精英张耀卿、王沛纶、张季让、陆修 棠等人在苏州共同创建了“丙寅音乐团”,这是近现代中国继“大同乐会”以后创办的又一民族音乐社 团。该团成为江浙地区民乐活动的传播平台与交流中心,南派二胡的演奏风格与技巧在该团的切磋交流 与演出活动中逐渐形成。顾西林作为丙寅音乐团的中坚成员,为江南新民乐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 贡献。

第六章
第六章——施仁夫与苏州实小的教育实验

施仁夫(1893—1983),江苏常熟人,教育家。1915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初任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事,后主事改称校长,他任校长至1945年底。后任省教育厅第三科科 长、无锡师范校长等。施仁夫从事教育工作50余年,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

继承发展教育实验

施仁夫善于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学校实际,不断进行实验研究。他要将苏州实小办成一所名副其实的实验小学。他主持在高年级试行道尔顿制,并继续采用标准测验,同时推进儿童个性研究。 在他任职期间,学校进行多年的设计教学法和志愿学习法实验成果得以总结,并公诸社会,得到小学教育界的极大反响。

深化学生自治

施仁夫任学校主事后,继续倡导并完善学生自治组织“三尚市”,订立更为完备的学生自治规章制度,设立小图书馆、小工场、小商店、小医院等,让学生自己来管理自己,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自治的能 力。“三尚市”自治会还分给每个大班一块土地,要求人人动手,独立耕耘,学期结束,进行全校评比。

上级通令嘉奖

施仁夫以苏州实小为基地,从事实验教育的研究,成绩卓著,1933年江苏省教育厅曾通令嘉奖:“苏州实验小学校长施仁夫,迭经教育部、教育厅督学报告,该校长办学优良,关于实验倡导尤多,殊堪 嘉奖,特依据校长加俸条例,晋一级加薪。”

教育著作等身

在大力推行教学实验之时,施仁夫特别注重译介西方实验教育理论,编撰小学实验教材,刊行小学行政实践,发表大量实验研究论文,真正体现了一代教育家的治学风范。

◎曾翻译美国教育家麦克司卫尔的《教学观察法》(中华书局出版);

◎与人合编《小学算术》、《小学行政》、《儿童教育》、《实验教育》等书;

◎亲自担任主编,组织学校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分工编辑大量小学教科书;

◎曾为商务、中华、世界、开明等书局编辑小学语文、算术、常识、自然、音乐、体育等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多种,并参与为中华书局编辑一套《小学生文库》500册;

◎重要论文有:《儿童个性的研究法》(刊载于《中华教育界》);《日本小学教育的实际》(刊载于《中华教育界》);《小学算术教学法》(刊载于《小学教师》)等等。

小城故事
三尚市机构
市民大会:为全市最高会议,解决关于全市的一切兴革、选举等事务,每学期至少开会一次。
市民代表会:为全市的监察机关,负检查三尚市各行政机关的责任,每月开市民代表会全体会议一次或二次。
市政府行政委员会:为全市的行政组织,负监督指导各机关事业的责任,每周开会一次。其下属机关有巡查团、学艺馆、卫生局、体育场、图书馆、周报社、测候所、商店、银行共九部,后增设 小农场,小医院。各部每周开会一次。
三尚市组织系统表
校歌
民国校痕
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时期
1912年4月
辛亥革命后,江苏两级师范学堂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其附属两等小学堂也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校址在三元坊燕家巷。杨保恒任校长,周维城任主事。
1912年5月
应全国教育会之请,选择本校师生优秀书画作品,参加美国纽约教育展览会。
1913年6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孟禄博士来校参观,称赞一师附小的一切管理及学生的活泼精神与欧美各国并驾齐驱。
1913年8月
本校教员俞子夷任主事。后俞子夷赴欧美考察教育。
1914年9月
试行新教授法,指定新一年级为试验级,科目分修身、读法、算术、乡土、图画、手工、游技、唱歌、读话九科。教材以常见事物为主,各科互相联络。
1915年11月
立校十周年建立华表,吴研因为华表题词:“塔身垒石,塔顶放光,一则祝我校基础万岁,一则祝我校光照四方。”
1916年1月
校长杨保恒殁于北平协和医院。次月举行“保恒堂”揭幕式,以堂名纪念前校长杨保恒先生。
1918年8月
主事俞子夷辞职,吴研因继任。
1920年6月
美国教育家杜威博士来校参观访问。
1920年9月
学校开始试验设计教学法。
1922年1月
主事吴研因辞职,由一师教务主任施仁夫继任。
1923年8月
开办幼稚园,组织道尔顿制研究会,在高等科中斟酌试验道尔顿制。
1925年11月
立校二十周年纪念,刊印纪念册。沧浪同乐社集资建筑华表立于西公园中央,以留纪念。
第四中山大学区立苏州中学实验小学校时期
1927年8月
江浙两省试行大学区制,省立第一师范与第二中学合并为“第四中山大学区立苏州中学”。本校亦改为“第四中山大学区立苏州中学实验小学校”,施仁夫由主事改称校长。
1929年1月
出版《初年级设计教学的实施报告》,将设计教学法九年来的实验结果公诸社会。

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实验小学校时期
1929年秋
大学区制停止试行,本校直接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称为“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实验小学校”,是全国第一所省管实验小学。
1932年春
施仁夫校长和南京市实小校长马克谈受省教育厅委派赴日本东京、京都等地考察日本小学教育,历时三个月。

江苏省立苏州实验小学校时期
1934年8月
经省教育厅核准,改校名为“江苏省立苏州实验小学校”。
1937年8月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本校因战事停课。
1938年8月
苏州沦陷,迁校至上海,施仁夫校长等在沪筹备复课。学校仍称江苏省立苏州实验小学(沪校地址:上海租界福州路53号)。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侵入上海特区,本校奉令停课。
1945年10月
抗战胜利,回苏原址复校。接收汪伪实验小学和三元坊原校舍。仍称江苏省立苏州实验小学,同时接收设在公园路一带(现草桥小学地址)的“省立苏州实验小学”。
1946年1月
施仁夫校长调离本校,由教导主任瞿芑丰代理校长,3月正式任校长。
1949年4月
全校师生欢庆苏州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