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的关键,更是其终身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思维发展情况的评价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影响了评价对教学的导向、诊断功能。苏州市实验小学校科学信息组开展了 “基于课堂观察的学生科学思维评价研究” 课题研究,通过研制和运用科学思维评价的相关量表,推动素养导向的科学评价改革。
研究初期,科信组教师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聆听了省教研员冯毅老师关于《当前深化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的报告,老师们深刻理解到: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创新思维。
老师们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认识到,课堂观察是评估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它能提供真实的、第一手信息,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学生思考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从而调整教学策略。老师们深入研读课标,以 SOL0 分类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以科学思维中的“模型建构能力”为切入点,尝试构建、设计课堂观察量表。老师们对量表的维度划分、具体描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反复讨论,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针对量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数据采集问题,老师们更是集思广益,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如增加课后问卷调查、开展小组讨论记录等。在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模型建构能力”课堂观察评价量表雏形初现: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科信组的老师们积极开展实践探索,设计并实施了《相貌各异的我们》《时间在流逝》《我们的水钟》以及《食物中的营养》等课题实验课。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观察中,根据量表划分的纬度和描述的评价内容、标准,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认真细致地做好相关记录,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产生的问题或困惑,检验量表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老师们根据课堂观察记录的结果,尝试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进行评价。在量表试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影响评价客观性、准确性的问题,比如语言描述不够准确,课型区分不够,导致观察点的抓取不够合理等。课题组的老师们认真反思,努力改进,对评价语言进行修正,使其更为精准;针对不同课型,优化观察点的抓取,使教师的观察目标更加明确,保证观察结果的可信度。实践、反思、完善,再实践、再反思、再完善……一张评价学生科学思维中模型建构能力的课堂观察量表诞生了!
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探索,再到量表的构建与完善,每一步都凝聚着教师们的智慧和努力。这张量表的诞生,不仅是科信组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更是推动学校科学教育发展的有力工具。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它将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发挥积极作用,助力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