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2012年2月8日刊文报道我校教科研成果:《苏州市实验小学:学科教学的“科学取向”》
发布时间:2012.03.05  浏览次数:5973

 《中国教师报 》2012年2月8日  第417期1版

苏州市实验小学:学科教学的“科学取向”

本报记者 康 丽

 

 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个问题在教育界历来争论不休,而语文这个看似最“艺术”的学科竟然也要走“科学”之路?让我们走进一所百年小学,看他们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全面开启科学取向的学科教学之路——

 

 刚刚过完春节,苏州市实验小学教师黄斐已经投入到紧张的“实验课”准备,“每做这样的‘实验课’,就像学生经历了一次次考试,遇到过无数次挑战,遭遇过很多次瓶颈……回忆起来,挣扎、痛苦、绞尽脑汁的经历都历历在目。可如今,回过头来,再看一路走过的足迹,真的惊喜地发现,我们不仅知道自己原来可以这样教,更知道为什么这样教。”黄斐说。
黄斐所说的“实验课”指的是苏州市实验小学以“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载体,以“学习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为指导,全面开启的学校科学取向的学科教学之路的新尝试。
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个问题在教育界历来争论不休,而语文这个看似最“艺术”的学科竟然也要走“科学”之路?
对此,校长林红笑着解释:“我们不管这些争论,走科学取向的学科教学之路是我们对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和科学实证取向的教学论深入分析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它是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结合建构主义来深入实施的。”
苏州市实验小学于1905年成立,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实施现代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的示范性实验小学,对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探索持续了百年,至今仍旧没有停止。
  
课,可以这样上
  
2011年12月19日,记者现场聆听了《白杨》展示课,授课者正是学校副校长赵洪。
《白杨》是苏州市实验小学“组合”的五年级“借物喻人”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芭蕉》和《雨荷》。通过第一篇《芭蕉》的学习,举一反一,由例到规,学生获得了什么是借物喻人的基本概念和规则,同时回顾学习《芭蕉》的过程,得出学习借物喻人文章的基本阅读程序:(1)品读描写物的语句,体会物的特点;(2)了解作者将物比作谁或哪类人;(3)人与物相联系,体会人物的特点或精神品质。这个阅读程序,既是老师教的程序,更是学生学的程序。这个阶段是习得阶段。
学习第二篇《雨荷》时,学生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概念和规则判断此文是否为借物喻人,同时运用借物喻人文章的阅读程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借物喻人的。这个阶段是转化阶段。
今天教学的《白杨》一课是借物喻人单元的第三课。赵洪重点展示了品读课文阶段。学生按照“借物喻人”阅读程序的三个过程品读,老师也是按照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反馈交流。这个阶段是应用迁移阶段。
以上教学,完全符合课题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皮连生在其所著《智育心理学》中提出来的“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型: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有组织的信息——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引起学生的反应,提供反馈与纠正——提供技能运用的情境,促进迁移。“六步三段”模式把“教什么”(语文规律性知识)、“怎么教”(从例子到规律性知识,又从规律性知识指导实践)和“教得怎么样”(通过在新情境中运用规律性知识进行评价)统一起来了。
这堂看似平凡、普通的课,背后蕴藏的是科学的心理学理论。
2011年11月11日~12日,是学校第八轮实验课展示的日子,此次的研究主题是“写人单元教学研究”。
之前,相关负责教师会把《马背上的小红军》、《小珊迪》、《修鞋姑娘》等几篇写人课文的教学设计发给学校每位语文教师,并要求各位语文教师打印出来,事先学习,带着思考听课。
11月11日上午,实验课展示活动开始,连续4节课共5个课时。下午,分组评课:先逐节评课,人人发言,然后重点评一节课,并形成初步的评课文稿。第二天,各组正副组长以及评课代表集中交流评课意见,理论与实践专家分别点评,总结得失,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作出部署。经过这样的研究,教师明确了写人文章的篇章结构图式,以及如何将蕴含在写人文章中的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的基本策略。
“写人单元”如此、“动物单元”如此,“植物单元”亦如此。
“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常见的有4类文体:叙事、写人、写景、状物。每种体裁都有它的显著特征,因此就有了以下4种文体图式,它可以作为学生初读课文的重要抓手。”林红介绍说,在总课题“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下,学校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研究子课题,按照语文教学特点收集、汇总、分析学生学习方法,提炼相关的学习图式。
“图式”,一个听起来似乎非常玄妙、模糊的词语,但在苏州市实验小学,却是毫无疑问的流行语,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一种学科教学规律性的东西。
“正是参照国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苏教版、韵语实验版语文教材中蕴含的能力目标以及教师长期积累的经验,我们发现,小学语文学科主要有以下两类规律性知识适宜于图式表征:其一是文本结构图式,它可以分为句子结构图式、段落结构图式、文体与篇章结构图式。上面所说的4种文体图式,就属于文体篇章结构图示。”林红说,“其二是阅读图式,它可以分为教与学两方面的程序性图式。在‘教’的程序方面,我校教师已经开发出的主要有:五步识字程序、学生独立阅读一篇课文的基本程序。”
“以前我们总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其实应该是,以学定教,学有规律,教有优法,这也正是我们一直提倡走科学取向的学科教学之路的目的所在。”林红告诉记者。
  
从教师的“教”看到学生的“学”
  
课,应该怎么上,不仅是很多学校的问题,也是苏州市实验小学的问题。而苏州市实验小学的“大课程”从1993年开始,其时,学校承担了国家“九五”课题“新世纪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实验研究”,历时8年,从课程目标的设计、教材的开发、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到学生素质的测量评价,都进行了既广泛又深入的研究。“十五”期间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九五”课题的延续,立足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模式,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什么现在又开始提出了“图式理论”,走科学取向的学科教学之路?课题主要负责人、老校长徐天中一语道出天机:教育科研是小学构建“大课堂”的第一推动力。也正是基于此,苏州市实验小学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就挂出了当时小学还很少见的“教科室”的牌子。
而把语文作为“开刀”的靶子,更是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这一点,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赵洪深有感触。“现在,很多教师做的是‘文本细读’,将课文细细地、深入地读,不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甚至是标点,在‘道’的层面深层挖掘。呈现在课堂上的,就是微言大义,无限拓展。课文学完,学生除了受到情感的熏陶外,真正的语文能力提高很少。”
而开展“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来,赵洪坦言,其中目标导向的语文教学设计理论,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要时时追问自己以下3个问题:我要带领学生去哪里,我如何带领学生去那里,我怎么确信学生已经达到那里。
其实,这三问,就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检测与评价的问题。“语文不是模糊不清的,这三问,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为有效教学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每节课、每日、每月、每学期……我们始终要不停地问自己。”赵洪如是说。
教师的教,深刻影响了学生的学。学生获得了结构化的知识,逐渐懂得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评价自己的学。例如自学一篇课文,学生就能告诉自己,不仅要注意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还要去了解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怎么样等,学习的是蕴含在课文中的一些规律性知识。又如,学生习得了“借物喻人”阅读图式后,如果再次遇到写物的文章,学生就能主动思考:写的是什么物?这个物有什么特点?作者写物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否是“借物喻人”?如果是,我应该怎样学?这时学生头脑中的各种图式被激活,并及时作出比较和判断,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发展。
学生的变化,家长最有发言权。四(6)班卫伊的家长惊喜地发现,女儿把老师推荐的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读了5遍,然后再把书推荐给认识的小朋友读;把《三国演义》(少儿版)读了8遍都不烦,甚至开始艰难地啃读更高版本的《三国演义》。
“课堂教学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不断引领着她,也不断推动着她,让她一步步从阅读兴趣走向了阅读得法。”卫伊的家长说。不仅如此,卫伊似乎从来不怕写作,每个假期一本小文集成了常规。从一句话到一篇文,从模仿写作到创作小说,从读后感到旅游散记,从生活琐事到议事抒情,从稚嫩到老练到在多个写作大赛中均有斩获,每一步都是课堂教学的折射。
更让教师和家长惊奇的是,学生开始把在课堂中习得的技能运用在课堂上,甚至不教自会。
那是一节《圆柱表面积》的公开教学课。一位非常细致的听课老师,在课后询问了3位学生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觉得如果不上这节课,你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的回答是:“会!”
这句回答不仅没让授课教师陈刚觉得“难受”,反而让他“开心”,因为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长方体的表面积,建立了物体表面积的概念,正是由此,教学时激活了对表面积(特别是长方体表面积)的认识,才会让学生感觉到是“学习过”的知识,“不教就能会”。
 陈刚将其总结为“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在他看来,这样的学习方式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最重要方式: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启发研究并寻求问题的解决。“长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能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正体现和落实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陈刚不无兴奋地说。
  
老师们,准备好了吗
  
当苏州市实验小学的老师,可不是闹着玩的。
对此,语文教师陆文红深有感触,去年的7月1日,学校一放假,课题组就给他们每个教师发了厚厚的一本书——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这本书汇集了1978年到2005年的30多位特级教师的经典教学实录以及评议,全书绝大多数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课例,分了低、中、高3个年段。
他们的任务,是以“学习分类与目标导向”理论为指导,不仅要分析这些特级教师的案例,更要去掉实录中的枝枝节节,梳理出课堂的结构流程,逐步分析出教学每个环节的重难点;然后论其得失,议其成败。
“以前看名师,更多的是仰视,甚至膜拜,进而是盲从。总是主动交出话语权,虽然或许也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想法。但这样的研析解剖,逼着你去正视,改为带着‘三问’去正视,以语文教师的角色严肃而自信地去解读、去吸收、去批判、去扬弃。”陆文红说。
在教育科研的推动下,在课题的带领下,教师的成长有目共睹。
没有运用“图式教学”之前,李耘雯自嘲更像是一个“说书先生”,在讲授《将相和》时,她从“完璧归赵”的故事讲到“渑池相会”,洋洋洒洒足足讲了两节课。“当时,自觉这课上得精彩极了。现在回头再来看,我的语文课就是一节故事课,没有教学目标,学生除了了解一个历史故事,其他可以说是一无所获。”在经过了图式培训后,李耘雯重新进行了备课,思考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经过研读,她豁然开朗,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特点的。目标一旦设定,语文课不再是漫无边际的故事课,变得有效、高效起来。
不独陆文红、李耘雯,从第一次听皮连生教授讲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时的晕头转向,到现在运用“图式教学”的得心应手,谈起课堂的自信,很多教师真正实现了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变。
2011年12月19日,由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苏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共同举办的“走科学取向的学科教学之路”高端学术论坛在苏州市实验小学举行。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陈锁明、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彭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皮连生等,都对苏州市实验小学以“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载体,开启学校的学科教学科学化之路的新尝试给予高度肯定。
 

“与医学专业相比,教育的科学性还有待于加强,教育要走科学取向,要探索出真正符合实际的科学规律,来应用到一线教学实践中。”陈锁明在论坛上如是说。
  “我们需要的不是听起来激动,但却用不了的教学理论,我们需要的是广大一线教师都能用的规律性的东西。”林红告诉记者。而这一切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孩子,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愿学,爱学,更会学,也是为了落实苏州市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