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的春风不仅唤醒了枝头的新芽,更催生了教育者心中理想的新绿。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战略背景下,"小学校·大先生"卓越教师培养工程首期学术研修活动于3月19日在启道书院举行。
29位怀揣教育理想的教师,在林红与吴红耘两位导师的引领下,开启了研修活动。在首期研修活动中,8位教师代表分别呈现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发展蓝图和假期专业书籍阅读报告,均获得导师团的高度评价。作为培养工程的重要环节,导师们不仅对教师们的发展规划进行专业引领,阅读报告进行学术把脉,并为大家带来微课题项目申报辅导讲座。
| 吴红耘教授发言
| 参会老师认真聆听
第一篇章
叩问初心,规划成长路径
“我是谁?我有什么?我想成为怎样的教师?我如何成为这样的教师?要成为这样的教师我有什么困惑?”四位教师代表围绕“成长五问”分享了《卓越教师培养规划书》,叩击着在场每位教师的初心。
| 项目主持人林红校长点评指导
第二篇章
深度阅读,解码教学智慧
当教育经典照亮实践现场,思想的火花在对话中迸发。项目组全体教师对梅耶《应用学习科学》一书进行了深度研读,四位教师代表进行了读书报告。
葛伊琳老师立足学前教育特性,对“发现式学习”进行实践重构:通过创设梯度探究支架,将自由探索转化为有序认知建构;运用生活化情境与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幼儿经验与概念认知间搭建成长阶梯,破解“虚假探究”与“认知超载”的双重困境。
王莉老师结合书中的理论和课堂实践,与大家分享了课堂里“静悄悄的革命”。王老师运用“双通道教学法”革新数学课堂,让抽象的面积概念在动态色块填充与铅笔盒操作中具象可感。
刘鑫老师分享了由学习科学的三条原理引发的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考。刘老师以“主动加工原理”锤炼专业能力,在动作示范的视觉编码与讲解策略的言语编码间搭建起运动技能习得的认知桥梁。
王雪老师结合案例分享了阅读所带来的专业觉醒:教师的专业身份应从“课程搬运工”到“教学研究者”;课堂要实现教学革新,从“形式狂欢”到“认知导航”,让教学从“教师表演的舞台”回归“幼儿思维的跑道”。
从反思“发现式教学的适用边界”到探索“意义学习的萌发路径”,教师们用实证精神破除理论迷思。吴红耘教授对这场“研究性阅读”给予高度评价:“真正的深度阅读,是让理论在课堂实践中生根,转化为个性化的教育智慧。”她鼓励教师以学习科学为“脚手架”,在课堂中搭建“可见的思维成长”,让知识传授真正转化为素养培育。
| 吴红耘教授点评指导
第三篇章
课题谋篇,问题驱动研究
针对老师们提出的研究困惑,吴红耘教授带来微课题项目申报辅导讲座。从斯腾豪斯“教师即研究者”的箴言,到自身扎根实践的教学研究,吴教授以“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激励老师们人人参与到微课题研究中。
随后吴教授为教师们详细讲解了“什么是微课题”以及“如何写好课题申报书”。她以“切口小、落点实”六字真言破解畏难情绪,指出:“好的教研课题不在于宏大叙事,而是要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的每一个共性错误中寻找真问题。”吴教授的讲座回应困惑,从“选题要准、论证要严、成果要实”三大维度,为教师铺就了“教学即研究”的实践路径。
教育者的成长,始于自我叩问,成于深耕细作。首期活动的落幕,正是卓越教师蜕变之旅的起点。期待未来两年,各位老师在“小学校”的沃土上,以规划引领发展,以阅读丰盈智慧,以研究反哺课堂,最终成长为立德树人的“大先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