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中成长(11)——《第一次培训的启迪》孟丽群
发布时间:2015.04.27  浏览次数:4630

转眼为期三年的学术型教师培训已经过去半年,真不禁要慨叹时光飞逝!这半年,我做了什么呢?想着想着,第一次培训不禁浮现在我脑海中:

第一次培训,朱教授的讲座内容是《学校教育的科学研究》。他要求不要记笔记,不能拍照,完全用脑用心地全程投入。与其说是讲座,不如说是“上课”,真的像我们平常给学生上课似的,一个个问题抛向我们,不,比我们平时给学生上课更随意,更放开,大家不需要站起,想到什么说什么。当朱教授问:“说起学校教育的科学研究,你会想到什么?”于是一个个“词”在我们口中蹦出,不管我们说什么,朱教授都会将它写上黑板,如“课题、论文、过程、方法……”,我说了“磨课”,朱教授犹疑了一下,什么磨课?不知谁蹦出了一句“折磨的磨”,哈哈,大家笑翻了。培训的气氛就是如此的轻松和愉悦,大家也就毫无顾忌地说了,思维在这里碰撞,智慧也就一点点地被激发。不一会儿,黑板就被写满了,可朱教授还在问还有吗?看来是最关键的内容还没有说到,我脑袋灵光一闪,脱口而出:“问题”。“好!”朱教授将“问题”写得大大的。然后,大笔一挥,将所有写的词分成三个区域:问题意识、科学方法,理论视角。俨然刚才一会儿东写写一会儿西写写,看似信手涂写的词语原来都是有用意的,不禁对这位朱教授暗生敬意。

接下来的培训应该是在挑战、紧张、兴奋、新奇、有趣中度过的,一个案例抛出来:

某所学校的一位刚上任的校长,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校内的大会小会上大力提倡竞争。该校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教育、教学、管理、奖惩等制度23个。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同等条件下,好事优先。对提高学历层次,参加进修的教师,学校给予优惠的条件。对一小部分教师提出上课的最基本要求,拉动进步,适时调换岗位,调岗有的意味着否定,有的意味着肯定。召开表彰大会,大张旗鼓的进行表彰。在竞争意识的催化下,学校里的王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争占学生时间,其他老师都不愿意与王老师同班。

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专家就开始挑战我们的大脑神经了。十五分钟完成:请每个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提炼出2-3个前后具有逻辑性的“研究问题”(10分钟);针对每一个研究问题,详细设计“搜集资料的方法”(5分钟);每个小组推选一名成员陈述,陈述时间为1.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提出2-3个问题;

多么紧张而富有挑战的十五分钟,我们自发组成的小组之间俨然成了竞争伙伴,看看别的小组,特级、权威、最强大脑比比皆是,我们小组不占任何优势。但天生好胜心强的我们为了不给自己小组丢脸,马上投入讨论,搜肠刮肚,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写上去。

在惴惴不安中完成了作业(一张绿色大字报),被贴在教室西侧的墙上。其他组也一一贴好。游学(去看别组写的大字报)之后,教授就让我们投票,小组公推一个最好的小组,竟有多个小组把票投给我们,不禁令刚开始底气不足的我们微微有了些许自信。更富挑战的活动开始了,我被推荐出来陈述小组的观点并接受提问。自我感觉还不错的我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我们刚才讨论的思路,没想到,1.5分钟是如此的短暂,一句“时间到”硬生生地切断了我的陈述,正当我懊恼说得太啰嗦时,其他小组成员的问题已向机关枪般射过来,啊,没想到,还是没想到,他们提的问题字字玑珠,特别是莫莉萍提的“你为什么把王老师作为一种现象,如果王老师只是一个人,那么只是个人行为,不能称其为一种现象”,只记得当时我虽然在不停地回答,却已答得有些力不从心了。问题答完,我才晕乎乎地想到怎么没有想到请同伴一起来回答呢?朱教授也说:“你应该回答说,这个要等我研究后再答复你。”呵呵,原来还可以这样!

教室外,天色已经暗沉,教室内,灯火通明,我们还在朱教授的带领下学习。朱教授让我们小结一下学到了什么,说来奇怪的是,没有笔记的我们竟然比平常记笔记记得更牢,一条条说得头头是道,而小组四人竟吸取了刚才没有分工的教训,一下子分成两两组合:有的负责小结记录提出研究的问题要注意什么,有的负责小结记录搜集资料有哪些方法。下午一点半到五点半,整整四个小时,没有下课,没有上厕所,没有功夫开小差打盹,更没有办法看手机,哪怕是工作上的事情。实实在在的学习,满满当当的课堂,那天又一次让我领略到北师大教授上课的精彩。试想,如果换一种方式,用PPT一一告知我们,也许当时我听懂了,记在笔记本上了,但实际上可能没有多久就会遗忘。而那天的课堂,我想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心中。“学习的革命,课堂的转身,但愿这学术型教师的三年之路我能走到底,向着我心中的目标。”我记得,这是我当时心里最真的想法。